水調歌頭 · 九首送汪教授

· 陶安
皇天萬物祖,生氣本沖和。忍令古今天下,治少亂常多。血濺中原戎馬,煙起長江檣櫓,滄海沸鯨波。割據十三載,無處不幹戈。 問皇天,天不語,意如何。幾多佳麗,都邑菸草莽平坡。苔鎖河邊白骨,月照閨中嫠婦,赤子困沉痾。天運必有在,早聽大風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沖和:和諧。
  • 戎馬:指戰爭。
  • 檣櫓:船的桅杆和槳,這裡指戰船。
  • 滄海:大海。
  • 鯨波:巨浪。
  • 割據:分裂佔據。
  • 乾戈:戰爭。
  • 嫠婦:寡婦。
  • 赤子:嬰兒,這裡指百姓。
  • 沉痾:重病。

繙譯

皇天是萬物的始祖,生氣的本源是和諧的。但爲何自古至今,天下治少亂多?血濺中原,戰馬奔騰,菸霧起自長江上的戰船,大海中巨浪滔天。割據已有十三年,処処都是戰爭。

我問皇天,天不廻答,它的意志是什麽?多少繁華之地,如今都變成了荒草叢生的平地。河邊的白骨被苔蘚覆蓋,月光照在寡婦的閨房中,百姓深受重病之苦。天命必有其存在的道理,早日聽到大風的歌聲。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反映了明代社會的動蕩與人民的苦難。通過對比皇天的和諧與人間戰亂,詩人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天命的思考。詩中“血濺中原”、“菸起長江”等生動描繪了戰亂的慘烈,而“苔鎖河邊白骨”、“月照閨中嫠婦”則深刻揭示了戰爭帶來的生離死別和人民的深重苦難。最後,詩人寄望於天命,希望早日結束戰亂,迎來和平。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