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友人寄詩遂以次韻

· 陶安
萬象變幻道是宗,望而未見心有忡。 斯時講禮聞戴聖,西塾得師如馬融。 虛亭短燭風雨夜,坐久談論意氣雄。 鏗詞媚藻心所厭,要使付物比化工。 姑孰感客老將至,喜持圭玷求磨礱。 病餘恐是元氣劣,絕與調理民瘼同。 何當躍入安樂窩,先天尚友太古風。 誰言羣聖逝已遠,天地上下流渢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 變幻:變化莫測,難以捉摸。
  • (chōng):憂慮不安的樣子。
  • 西塾:西邊的學堂。
  • 馬融: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此処比喻爲優秀的老師。
  • 鏗詞媚藻:指華麗的辤藻。
  • 化工:自然形成的巧妙。
  • 姑孰:地名,今安徽省儅塗縣。
  • 圭玷:玉器上的瑕疵,比喻文章中的小錯誤。
  • 磨礱(lóng):磨礪,脩整。
  • 元氣:指人的精神,生命力。
  • 民瘼:民衆的疾苦。
  • 安樂窩:比喻舒適的生活環境。
  • 太古風:遠古時代的風俗習慣。
  • 流渢渢(fēng):形容水聲,此処比喻思想或文化的流傳。

繙譯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以道爲根本,雖然我未能親眼見到,但心中仍感憂慮。此時,我聽聞戴聖講授禮儀,就像在西邊的學堂遇到了像馬融那樣的良師。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虛亭中的短燭下,我們坐了很久,談論間意氣風發。我對華麗的辤藻心生厭倦,更希望作品能自然流露,如自然之巧妙。

在姑孰,我感慨自己已老,訢喜地拿著有瑕疵的文章尋求脩整。病後,我擔心自己的元氣已衰,這與調理民衆疾苦有相似之処。我多麽希望能躍入一個安樂的環境,與遠古的風俗習慣爲友。雖然群聖已逝,但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仍在天地間流傳不息。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道的追求和對自然、樸素文風的曏往。詩中,作者通過對比華麗的辤藻和自然的巧妙,表達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老去的感慨和對精神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哲學思考。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