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峯二首

· 高適
晉武輕後事,惠皇終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爭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猶對青陽門。 朝市不足問,君臣隨草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晉武:指晉武帝司馬炎。
  • 惠皇:指晉惠帝司馬衷。
  • 豺狼:比喻兇惡的敵人。
  • 瀍洛:指瀍水和洛水,這裏代指中原地區。
  • 胡羯: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匈奴。
  • 乾坤:天地,比喻國家的政權。
  • 四海:指全國。
  • 鼎沸:比喻局勢動盪不安。
  • 五原:地名,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北,這裏指邊疆地區。
  • 白庭:地名,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
  • 青陽門:古代長安城門名。
  • 朝市:指朝廷和市集,這裏泛指社會。
  • 草根:比喻卑微的地位。

翻譯

晉武帝輕視後來的事務,晉惠帝最終也昏庸無能。 豺狼般的敵人堵塞了中原,胡羯族的爭鬥動搖了國家的根基。 全國局勢動盪如同鼎中的水沸騰,邊疆的五原地區徒然自傲。 如今白庭的道路,依然對着古老的青陽門。 朝廷和市集不值得過問,君臣們如同草根一般卑微。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晉朝歷史的回顧,表達了詩人對當時國家動盪、君臣無能的憂慮和不滿。詩中運用了豺狼、鼎沸等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國家的危機和混亂。通過對白庭路、青陽門的描繪,詩人抒發了對往昔輝煌的懷念和對現實衰敗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刻關切。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