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楊滎陽

· 高啓
嘉陵美山水,亦復富文彥。 楊君產其邦,材拔性高狷。 布衣走名都,早入藝林選。 客屈稷下談,王邀鄴中宴。 出門得名聲,不假親舊援。 匣劍未久埋,囊錐已先見。 吐詞實瑰奇,讀者心欲顫。 刀鳴鬥夫勇,花妥笑女倩。 如觀廣場中,百戲張曼衍。 平生眼無人,遇我獨相善。 陌頭每並出,兩騎無後先。 喜從兔園遊,慚受狗監薦。 君歌我固服,我賦君亦羨。 墮筵吟帽烏,踏席舞裙茜。 醉中共笑語,往往雜諧諺。 有時出城西,山水恣攀踐。 巖眠曙猿驚,澗飲夏鶯囀。 吳宮妓去榭,蕭寺僧開殿。 龍門剝陰苔,高什記題遍。 歡遊正相酣,世事忽驚變。 朋儔半生死,一世如激電。 我棹返江潯,君車赴淮甸。 旋聞逐流人,居濠又移汴。 一身去何齎,空橐唯破硯。 危途晚行疲,欲進足如罥。 狼來樹杪避,蠍走燈下見。 渡河自撐篙,水急船斷纖。 及至秋已深,舊褐風裂片。 難尋高陽飲,空吊鄢陵戰。 聖恩忽加憐,收拔佐山縣。 卑曹敢雲辭,執版謁府掾。 官庖盡炊藜,民賦半輸絹。 低飛蓬蒿間,不異雉帶箭。 有親寓京師,年老闕供饌。 欲奉朝夕歡,去職胡敢擅。 晨上宰相書,得歸遂微願。 上堂具珍鮭,呼婦賣釵釧。 我時別君久,問訊愧無便。 空題憶君詩,細字書滿卷。 今春被詔起,前史預編撰。 始來長幹門,楊柳正飛燕。 逢君風塵餘,不改舊顏面。 握手話苦辛,悲喜雜慶唁。 客中雖無錢,自寫賒酒券。 邀來臥東閣,月出初鎖院。 君言涉艱難,壯志今已倦。 回頭悟前非,更名慕蘧瑗。 我聞棠溪金,不畏經百鍊。 胡爲暫失路,遽欲老貧賤。 吾皇奮神武,四海始安奠。 棧通諭夷文,驛走徵士傳。 時巡抗霓旌,肆覲冠星弁。 功成萬瑞集,禮欲議封禪。 君才適時需,正若當暑扇。 手持照國珠,胸出補袞線。 便應上金鑾,立對被天眷。 嗟餘忝載筆,鼠璞難自炫。 幸茲際昌辰,魏闕寧不戀。 但憂誤蒙恩,不稱終冒譴。 秋風楚潮滿,歸舸帆欲轉。 君若念故交,殷勤一相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文彥:有文才德行的人。彥,yàn。
  • 高狷:高潔正直,狷,juàn。
  • 稷下談:「稷下」指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這裏借指有才華的談論。
  • 鄴中宴:「鄴」指鄴城,借指盛大的宴會。
  • 曼衍:連綿不斷。
  • 兔園:也叫梁園,是古代的一處園林。
  • 狗監薦:漢代掌管皇帝獵犬的官員推薦司馬相如,後指舉薦人才。
  • 墮筵:掉到宴席上。
  • 橋(qiáo):撐取。
  • 罥(juàn):纏繞。
  • :粗布衣服。
  • 高什:猶「篇什」,指詩歌作品。
  • 執版:拿着拜見長官的木板。
  • 微願:小小的願望。
  • 鮭(guī):魚類菜餚。
  • 慶唁:慶賀和弔唁。
  • 棠溪金:棠溪寶劍,這裏指珍貴之物。
  • 蘧瑗(qú yuàn):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 :棧道。
  • 諭夷文:傳達給外族的文書。
  • 星弁(biàn):星光燦爛的帽子,指代高官。
  • 封禪: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儀式。
  • 補袞(gǔn)線:喻指補救皇帝的缺失。
  • 自炫:自我炫耀。
  • 昌辰:昌盛的時代。

翻譯

嘉陵江有着美麗的山水,也有很多有才華的人。楊君出自那裏,才華出衆且性格高潔正直。他身着布衣行走於各大名城,早早地就被選入了文人雅士之列。他像在稷下學宮那樣高談闊論,像被邀請參加鄴中的盛大宴會。他出門就獲得名聲,不用藉助親友的幫助。他就像未久埋的劍,未被遮蔽的錐子早早顯露。他的言辭着實瑰麗奇特,讓讀者內心都爲之顫動。像鬥士揮刀般勇猛,像女子笑容般美好。如同在廣場中,各種表演連綿不斷。他一生眼中無人,唯獨遇到我特別友好。我們在街頭常一起並肩而出,兩人騎馬不分先後。高興地一起在兔園遊玩,慚愧受到像狗監薦才那樣的推薦。你唱歌我固然佩服,我作賦你也很羨慕。帽子掉在宴席上,在筵席上起舞,裙子如紅色般豔麗。醉酒時一起歡聲笑語,往往夾雜着詼諧俗語。有時出城到西邊,盡情地攀登遊玩山水。在山岩上睡覺驚起黎明的猿猴,在山澗飲水聽見夏鶯的鳴囀。吳宮的歌女離去後的臺榭,蕭寺的僧人打開殿門。龍門上剝去陰暗的苔蘚,很多詩篇都題記遍了。歡快地遊玩正酣暢時,世事忽然發生驚人變化。朋友一半已經生死相隔,一生如同閃電般迅速。我划船返回江潯,你乘車奔赴淮甸。不久聽說你又隨着流放的人,住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