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秋:指秋季的三個月,或指三個秋天,即三年。
- 苦雨:指久下成災的雨。
- 九日:指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 乍晴:突然放晴。
- 雙不借:一種草鞋的名稱。
- 行山:登山。
- 百須浮:一種酒名。
- 茱萸:一種植物,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 佩:佩戴。
- 雲谷:山谷名,可能指隱居之地。
- 鳳凰聲遠:比喻美好的聲音或消息傳播得很遠。
- 粳粳:指稻米。
- 溼爛:因潮溼而腐爛。
- 無遺粒:沒有剩餘的米粒。
- 山人:隱士。
- 進芋魁:進獻大芋頭。
翻譯
穿着草鞋登山,山即將走到盡頭,新開的百須浮白酒。 佩戴着茱萸去登高,重陽節剛過,風雨已停。 雲谷老者甘願回到舊隱居地,鳳凰的鳴聲遠遠傳出高臺。 稻米因潮溼而腐爛,沒有剩餘的米粒,不要驚訝山中的隱士進獻大芋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重陽節後的一天,詩人在雨後天晴時登高所見所感。詩中通過「雙不借行山欲盡」和「百須浮白酒新開」展現了登山的艱辛與酒的新鮮,體現了詩人的閒適與自得。後聯通過「茱萸且佩登高去」和「風雨才辭九日回」表達了重陽節的習俗和天氣的變化。最後兩句「粳粳溼爛無遺粒,莫訝山人進芋魁」則巧妙地以稻米和芋頭爲喻,反映了山中生活的簡樸與自然。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隱居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