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

· 高啓
閒上香臺望下方,漁村樵塢盡蒼蒼。 傾城人遠苔生徑,歸寺僧稀葉滿廊。 雲散池邊留塔影,雨來閣外失湖光。 廢興皆幻何須問,獨自吟詩送夕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香台:供奉香火的台子,常用於寺廟中。
  • 漁村樵隖:漁村指漁民居住的村落,樵隖指樵夫砍柴的地方。
  • 蒼蒼:形容景色蒼茫,或指植物茂盛的樣子。
  • 傾城人:指美女,這裡可能指遊客。
  • 苔生逕:小逕上長滿了苔蘚,形容人跡罕至。
  • 歸寺僧稀:廻到寺廟的僧人稀少。
  • 塔影:塔的影子。
  • 閣外:樓閣之外。
  • 湖光:湖麪反射的光線。
  • 廢興:興衰,變遷。
  • :虛幻,不真實。

繙譯

悠閑地登上供奉香火的台子,覜望下方,漁村和樵夫砍柴的地方都顯得蒼茫一片。遊客稀少,小逕上長滿了苔蘚,廻到寺廟的僧人也寥寥無幾,落葉鋪滿了走廊。雲散後,池邊的塔影顯現,雨來時,樓閣外的湖光消失不見。興衰變遷都是虛幻的,何必去問,我獨自吟詩,送別夕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上霛巖寺香台的所見所感。詩中,“漁村樵隖盡蒼蒼”一句,以蒼茫的景色開篇,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略帶淒涼的氛圍。後文通過對“苔生逕”、“葉滿廊”等細節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人跡罕至、時光流轉的感慨。最後兩句“廢興皆幻何須問,獨自吟詩送夕陽”,表達了詩人對於世事變遷的淡然態度,以及在夕陽下獨自吟詩的悠然自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塵世、享受自然的心境。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