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波門遊於伏波山之下有巖俯臨灕水王副戎行館在焉題以贈之

城標雙筍石,石上滿飛樓。 巖穴通千嶂,雲林響衆流。 藩王遺別業,羽客有丹丘。 屣步堪乘興,何須去拜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伏波門:桂林城門之一,因臨近伏波山而得名。
  • 伏波山:位於桂林市區,因山形似伏波將軍馬援而得名。
  • 灕水:即灕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以其清澈見底、風景秀麗而著名。
  • 王副戎:指當時的副將或副官,具體人物不詳。
  • 行館:官員出行時的臨時住所。
  • 雙筍石:形容山石形狀似兩根並立的竹筍。
  • 飛樓:高聳的樓閣,形容建築雄偉。
  • 巖穴:山洞。
  • 千嶂:形容山峯連綿不斷。
  • 雲林:雲霧繚繞的樹林。
  • 衆流:多條河流。
  • 藩王:指地方的諸侯王。
  • 別業:別墅,指藩王在外的住所。
  • 羽客:道士的別稱。
  • 丹丘: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屣步:輕鬆的步伐。
  • 乘興:隨着興致。

翻譯

城門標示着兩根如筍的石柱,石柱之上建滿了高聳的樓閣。 山洞通向連綿的山峯,雲霧繚繞的樹林中響起了衆多河流的聲音。 藩王留下了他的別墅,道士們擁有着如仙境般的丹丘。 輕鬆的步伐足以讓人乘興而行,何必要去拜見諸侯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桂林伏波山下的美景,通過「雙筍石」、「飛樓」、「巖穴」、「雲林」等意象,展現了山水的壯麗與神祕。詩中「藩王遺別業,羽客有丹丘」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而結尾的「屣步堪乘興,何須去拜侯」則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世俗權貴的超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自由生活的嚮往。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

屈大均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