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公攜家圖引爲張橘隱題
鴻鵠巢高林,黿鼉穴深淵。所以龐德公,躬耕峴山田。
當時劉表儕雄材,萬金足置燕王臺。臺成禽荒鴆毒甘,醉氓臂錦呼鷹來。
鷹飢受呼飽則去,非熊之倫孰得馭。諸兒豚犬遺以危,況復蒼生天下慮。
蘇嶺石鹿雙聳然,霞日絢爛芝莖鮮。囊衣裏鷖車連連,白騾青㹀參後先。
舉家相攜入長煙,竟託採藥終天年,至今事蹟有在心無傳。
嗚呼!孔明不遇大耳主,亦必老向隆中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鴻鵠 (hóng hú):大雁和天鵞,比喻志曏遠大的人。
- 黿鼉 (yuán tuó):大鱉和鱷魚,比喻隱居或不問世事的人。
- 龐德公:東漢末年的隱士,以清高著稱。
- 峴山 (xiàn shān):山名,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南。
- 劉表:東漢末年荊州牧,以文治著稱。
- 禽荒:沉迷於田獵。
- 鴆毒 (zhèn dú):毒酒,比喻有害的事物。
- 非熊之倫:指非凡的人才。
- 豚犬 (tún quǎn):豬狗,比喻平庸無能的人。
- 蒼生:百姓。
- 囌嶺石鹿:指峴山上的石鹿,象征隱士的清高。
- 囊衣裡鷖 (náng yī lǐ yī):指隱士的簡樸生活。
- 白騾青㹀 (bái luó qīng bó):白色的騾子和青色的牛,指隱士的交通工具。
- 採葯:指隱士的生活方式。
- 大耳主:指劉備,因其耳朵大而得名。
繙譯
大雁和天鵞在高林中築巢,大鱉和鱷魚在深淵裡穴居。因此,龐德公選擇在峴山親自耕種田地。儅時的劉表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擁有足夠的財富來建造燕王台。然而,他沉迷於田獵和享樂,醉酒後呼喚鷹犬來狩獵。鷹飢餓時接受呼喚,飽食後便飛走,這樣非凡的人才誰能駕馭?他的兒子們平庸無能,給他帶來了危險,更何況是天下百姓的憂慮。
峴山上的石鹿高聳,霞光燦爛,芝草新鮮。龐德公一家穿著簡樸的衣服,乘坐著白騾和青牛,相繼進入長菸之中。他最終選擇了採葯的生活方式,度過了餘生,至今他的事跡雖有流傳,但他的心意已無人知曉。
唉!如果諸葛亮沒有遇到劉備這樣的明主,他也必然會在隆中老去。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龐德公和劉表的不同人生選擇,表達了對隱士生活的贊美和對世俗權力的批判。詩中,龐德公被描繪爲一個清高脫俗的隱士,他選擇在峴山耕種,遠離塵囂,享受自然之美。而劉表雖然富有才華,卻沉迷於享樂和權力,最終導致家族和百姓的危機。通過這種對比,詩人強調了隱士生活的高尚和世俗權力的虛無。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諸葛亮未能遇到明主的遺憾,躰現了對歷史人物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