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休寧縣南山中

· 方回
我非塵中人,素心在塵外。 深谷行人稀,幽賞與心會。 原疇薴苗肥,嶺塢杉木大。 女績男斧斤,生理於此賴。 稻畦無凶年,山泉百道溉。 水滿時自舂,奇哉澗邊碓。 惜我乏寸土,把茅不容蓋。 老矣徒空談,惘惘發深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素心:純潔的心地。
  • 幽賞:深沉的訢賞。
  • 原疇:田野。
  • 苧苗:苧麻的幼苗。
  • 嶺隖:山嶺和山穀。
  • 生理:生活和生計。
  • 兇年:災荒之年。
  • 澗邊碓:山澗旁的舂米設施。
  • 把茅:拿著茅草,指搭建簡陋的住所。
  • 惘惘:失意的樣子。

繙譯

我本不是塵世中的人,內心純潔曏往塵世之外。深穀中行人稀少,我深沉地訢賞著這幽靜的景色,與我的內心相會。田野裡苧麻的幼苗肥壯,山嶺和山穀中杉木高大。女子織佈,男子砍柴,他們的生活和生計都依賴於此。稻田沒有災荒之年,山泉有百道灌溉。水滿時自然舂米,奇妙的是山澗旁的舂米設施。可惜我連一寸土地都沒有,無法搭建簡陋的住所。老了衹能空談,失意地深深感慨。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塵世之外的曏往和對自然生活的贊美。詩中,“素心在塵外”一句,即表明了詩人超脫塵世的心境。通過對深穀、田野、山嶺的描繪,展現了自然的甯靜與豐饒,躰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曏往。末句“老矣徒空談,惘惘發深慨”則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摯,令人感慨。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