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夏初雜書近況十首

· 方回
六年三潦困餘黎,誰識他年舊浙西。 靡有孑遺何可忽,不知歸去果安之。 屬方理屋又聞漏,垂欲出門仍畏泥。 家在窮山亂雲外,自慚無策救兒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年三潦:六年中三次水災。潦,lào,水災。
  • 餘黎:剩下的百姓。餘,yú,剩餘。
  • 浙西:浙江西部,此處指作者的故鄉。
  • 靡有孑遺:沒有留下任何東西。靡,mǐ,沒有。孑遺,jié yí,殘留。
  • 何可忽:怎麼可以忽視。
  • 歸去:回家。
  • 果安之:究竟能安頓在哪裏。果,究竟。
  • 屬方:正在。
  • 理屋:修理房屋。
  • 垂欲:即將,快要。
  • 畏泥:害怕泥濘。
  • 窮山:偏遠的山區。
  • 亂雲:形容山區的雲霧繚繞。
  • 自慚無策:自己感到羞愧,沒有解決的辦法。
  • 救兒飢:救助飢餓的孩子。

翻譯

六年中遭遇三次水災,困苦了剩下的百姓,誰能記得這裏曾是繁華的浙西。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怎麼可以忽視,不知道回家後究竟能安頓在哪裏。正在修理房屋時又聽說屋頂漏水,即將出門卻又害怕泥濘。我的家在偏遠的山區,雲霧繚繞之外,我感到羞愧,沒有解決的辦法來救助飢餓的孩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連續水災後的艱難生活和內心的無奈。詩中,「六年三潦」直接點明瞭災害的頻繁和嚴重,而「靡有孑遺」則深刻反映了災害帶來的破壞之大。後文通過「理屋又聞漏」和「垂欲出門仍畏泥」等細節,生動地展現了作者生活的困頓和無奈。結尾的「自慚無策救兒飢」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無法改善家庭困境的深深自責和無力感。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元代百姓在水災面前的無助和苦難。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