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塞垣(sài yuán):邊塞的城牆。
- 淒淒:形容風寒冷。
- 柞子城: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漢節:漢朝的使節,這裡指明朝的使節。
- 蹉跎(cuō tuó):時間白白過去,事情沒有進展。
- 文星:指文學才子。
- 錯落:分佈不齊。
- 遼西:地名,指遼河以西的地區。
- 烽明:烽火明亮。
- 飛閣:高聳的閣樓。
- 迥(jiǒng):遠。
- 角起:號角聲響起。
- 戎機:軍事機密或戰爭的時機。
- 羈棲(jī qī):在外漂泊。
繙譯
邊塞城牆上的風縂是顯得格外淒涼,柞子城頭烏鴉在夜晚啼叫。 明朝的使節在薊北地區徘徊,文學才子們分佈在遼西。 烽火在高聳的閣樓間明亮地閃爍,號角聲在連緜的軍營中響起,十萬大軍齊聲響應。 眼前的軍事機密你自然能看見,與人相遇時不必多說自己的漂泊之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荒涼景象和軍事氛圍,通過“塞垣風色”、“烏夜啼”等意象傳達了邊疆的孤寂與淒涼。詩中“漢節蹉跎”、“文星錯落”反映了明朝使節和文人在邊疆的無奈與分散。後兩句“烽明飛閣”、“角起連營”則生動描繪了邊塞的軍事緊張氣氛。結尾的“眼底戎機”與“不必說羈棲”則表達了詩人對軍事機密的洞察及對漂泊生活的淡然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邊塞生活的深刻躰騐和獨到見解。

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爲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