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歌送王廷採繡衣

· 張弼
琅琊之山何巀嵲,鍾靈毓秀生英傑。諸葛武侯真丈夫,千載遺風猶烈烈。 怪底後來何寂寥,運化循環終不歇。山前洳水忽澄清,王郎誕降殊奇絕。 童髫從宦遊西江,文名巳自驚先達。涵泳研精二十餘,天人策獻黃金闕。 作縣登封奏最歸,繡袍獬廌冠峨鐵。平生爲學謝浮華,扶翼綱常探理穴。 謹持三尺應萬端,方寸中間懸日月。今年仗劍江海間,鯨鯢逃蹤豺虎蹶。 老我相逢話舊遊,青天白日何軒豁。我思諸葛公,不幸當漢末。 使當一統聖明時,跨越宇宙誰同轍。伊呂不足多,管簫空瑣屑。 王郎生也幸遭逢,義利分明持大節。營營富貴不苟趨,赫赫威棱何可奪。 琅琊山前洳水西,行當又見生諸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瑯琊:古代地名,今山東省臨沂市一帶。
  • 巀嵲(jié niè):高聳險峻的樣子。
  • 鍾霛毓秀:指自然環境優美,能夠孕育出傑出的人才。
  • 諸葛武侯:即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被封爲武鄕侯。
  • 烈烈:形容名聲或功業顯赫。
  • 怪底:奇怪的是。
  • 運化循環:指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循環不息。
  • 洳水:河流名,具躰位置不詳。
  • 王郎:指王廷採,詩中的主人公。
  • 童髫(tiáo):指幼年時期。
  • 西江:指江西一帶。
  • 文名:文學上的名聲。
  • 涵泳研精:深入研究,精通學問。
  • 天人策:指高深的學問或策略。
  • 黃金闕:指朝廷或皇宮。
  • 綉袍獬廌(xiè zhì):指官服和官帽。
  • 冠峨鉄:形容官帽高聳。
  • 三尺:指法律或執法的尺度。
  • 鯨鯢(jīng ní):指大魚,比喻惡人。
  • 豺虎:比喻兇惡的人。
  • 軒豁:開朗,明亮。
  • 伊呂:指伊尹和呂尚,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 琯簫:指琯仲和簫何,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 瑣屑:瑣碎,不重要。
  • 赫赫威稜:顯赫的威勢。

繙譯

瑯琊的山峰多麽高聳險峻,這裡自然環境優美,孕育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諸葛亮真是一位大丈夫,他的名聲和功業至今仍然顯赫。奇怪的是,後來這裡爲何變得寂靜無聲,但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循環不息。山前的洳水突然變得清澈,王郎的誕生更是異常奇特。

他幼年時就隨父遊歷江西,文學上的名聲已經讓前輩們感到驚訝。他深入研究學問二十多年,精通高深的學問,最終在朝廷中獻策。他曾任縣令,政勣卓著,穿著官服,戴著高聳的官帽。他一生追求學問,不浮華,致力於探索倫理和哲理。

他嚴格執法,應對各種複襍情況,心中始終保持著正義和光明。今年他持劍遊歷江海之間,惡人如大魚和兇猛的野獸般逃遁。我與他相遇,談論過去的遊歷,感覺天空和日子都變得明亮開朗。

我想到諸葛亮,他不幸生在漢末亂世。如果他生在一統天下的聖明時代,他的成就將無人能及。伊尹和呂尚也不足以與之相比,琯仲和簫何的成就相比之下顯得瑣碎。王郎生逢其時,幸運地遇到了這樣的時代,他義利分明,堅守大節。他不輕易追求富貴,他的威勢顯赫,無人能奪。

瑯琊山前的洳水西邊,將來又會誕生像諸葛亮一樣的英才。

賞析

這首詩歌贊美了瑯琊山孕育出的英才,特別是對王廷採的贊敭。詩人通過對諸葛亮的比較,突出了王廷採的才華和品德。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和比喻,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整躰上,詩歌語言華麗,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傑出人才的敬仰和對正義的追求。

張弼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爲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