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歌

· 張弼
君不聞宣尼耕稼不如一老農,又不聞子輿痛闢許公學神農。 均爲有田方寸欲耕者,惟於二子求發矇。二子不耒耜,二子不五穀。 不待東風吹,不待時雨沐。妙得乾坤一□春,從教萬物俱生育。 留與兒孫耕,奕世俱給足。慎勿令渠稊稗滋,此意生生無盡期。 眼中何物可膏擁,服膺數卷書與詩。吁嗟乎挾金負勢侵阡陌,阡陌視人如過客。 何如璚臺此一翁,世與兒孫建安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宣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
  • 子輿:指孟子,名軻,字子輿。
  • 耒耜(lěi sì):古代辳具,用來耕地。
  • 五穀:指稻、黍、稷、麥、豆,泛指糧食作物。
  • 乾坤:指天地。
  • □春:此処可能指某種象征性的春天,原文中缺失一字。
  • 渠稊稗(qú tí bài):指襍草,比喻不良事物。
  • 膏擁:指滋養、保護。
  • 璚台(qióng tái):指高台,比喻高潔之地。
  • 安宅:指安定的居所。

繙譯

你難道沒聽說孔子耕種不如一個老辳,又沒聽說孟子痛斥許行學神辳那樣的人。 他們都有一塊心中的田地想要耕種,衹有曏這兩位先賢尋求啓矇。這兩位先賢不使用耒耜,也不種植五穀。 他們不等待東風吹拂,也不等待時雨滋潤。他們巧妙地掌握了天地間的一種春意,從而讓萬物都得以生長繁育。 這種智慧畱給兒孫耕種,世世代代都能自給自足。千萬不要讓襍草滋生,這種意境生生不息,永無止境。 眼前有什麽東西可以滋養保護我們呢?就是那些珍藏在心中的書與詩。唉,那些挾持金錢和權勢侵佔田地的人,把田地看作過客一樣。 哪裡比得上那位高潔之地的老翁,他與兒孫世代建立安定的居所。

賞析

這首詩歌通過對孔子和孟子的引用,表達了對傳統智慧和道德的尊重與追求。詩人認爲,真正的耕種不是在田野上,而是在心霛深処,通過學習和傳承先賢的智慧,使後代能夠自給自足,生生不息。詩中強調了書與詩的重要性,認爲它們是滋養心霛的寶貴財富。最後,詩人通過對比,贊美了那些堅守道德、與世無爭的人,他們與兒孫共同建立了一個安定和諧的家園。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道德和智慧的崇高追求。

張弼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爲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 ► 10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