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光寺

桂薪憐上國,瓢笠訪東林。 閱樹知僧臘,拈花見佛心。 素書猶未授,白髮忽相侵。 已悟無生理,微官任陸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桂薪:指柴薪,這裏比喻自己有才華卻不受重用。(「桂」讀音:guì)
  • 上國:指京城,首都。
  • 瓢笠:借指雲遊四方的僧人。
  • 東林:指廬山東林寺,此處泛指寺院。
  • 僧臘:指僧尼受戒後的年歲。
  • 素書:此處指傳道授業的書籍或書信。
  • 無生理:佛教語,指無生無滅的道理。
  • 陸沉:比喻埋沒,不爲人知。

翻譯

我(如同珍貴的桂木製成的柴薪一般)憐惜自己在京城未受重用,便帶着瓢笠去拜訪寺院。觀察樹木便知曉僧人的年歲,拈起花朵便領悟到佛的心意。還未傳授傳道授業的書籍,白髮卻忽然相繼出現。我已經領悟到無生無滅的道理,這微小的官職就任其被埋沒吧。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對佛教教義的思考。首聯通過「桂薪」和「上國」的對比,表現出詩人懷才不遇的心情,而「瓢笠訪東林」則體現了他尋求內心寧靜和寄託的願望。頷聯中,通過「閱樹知僧臘」和「拈花見佛心」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在寺院中的感悟和對佛理的領會。頸聯中,「素書猶未授」暗示了詩人的理想尚未實現,而「白髮忽相侵」則表達了時光匆匆,歲月不饒人的無奈。尾聯中,詩人表示已經領悟到無生無滅的道理,對微末的官職也不再執着,體現了一種超脫和釋然的心境。整首詩情景交融,語言簡潔而富有意境,深刻地反映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感悟。

潘光統

潘光統,字少承,號滋蘭。順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貢生,入太學。授光祿寺署丞,遷京府通判。著有《滋蘭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二四、清康熙《順德縣誌》卷七、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有傳。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