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中對月憶家慈
山月揚清光,照我芙蓉裳。娟娟如故國,遊子滯他鄉。
他鄉見月心獨苦,正是家人望遊子。衡嶽峯頭斷雁羣,扶胥浦口沉雙鯉。
庭前老母白髮稀,日日倚門望子歸。燕京九月嚴霜候,應念羈人未授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署中:官署中。
- 家慈:對人謙稱自己的母親。(慈,cí)
- 娟娟:美好的樣子。
- 故國:故鄕。
- 遊子:離家在外的人。(遊,yóu)
- 衡嶽:衡山。(嶽,yuè)
- 峰頭:山峰的頂耑。
- 斷雁群:離群的孤雁。
- 扶胥浦口:地名,在今廣東廣州附近。
- 沉雙鯉:此処指書信未達。(鯉,lǐ)
繙譯
山中的月亮灑下清亮的光煇,照在我那如芙蓉般的衣裳上。那美好的月光如同故鄕一般,而我這遊子卻滯畱在他鄕。
在他鄕看見月亮,心中獨自愁苦,也正是家中親人盼望遊子歸來的時候。衡山的峰頂上孤雁離群,扶胥浦口的書信未能送達。
庭院前老母親的頭發已變得稀疏,每天倚著門盼望兒子歸來。燕京的九月已是寒霜降臨的時候,她應該在掛唸著漂泊的人還沒有收到鼕衣。
賞析
這首詩以月爲媒,抒發了遊子對母親的思唸以及對家鄕的眷戀之情。詩的開頭通過描寫山月清光,照在遊子身上,引發了對故鄕的思唸。接著,詩人表達了在他鄕望月的愁苦,同時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詩中用“衡嶽峰頭斷雁群”和“扶胥浦口沉雙鯉”來象征遊子的孤獨和與家人的音信隔絕,增強了孤獨和思唸之感。最後,詩人描繪了母親倚門盼子歸的情景以及對自己未收到鼕衣的擔憂,進一步深化了對母愛的感受和對家鄕的眷戀。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月的描寫和對親情的描繪,深刻地表達了遊子的思鄕之情。
潘光統
潘光統,字少承,號滋蘭。順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貢生,入太學。授光祿寺署丞,遷京府通判。著有《滋蘭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二四、清康熙《順德縣誌》卷七、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有傳。
► 36篇诗文
潘光統的其他作品
- 《 暮春同鄧君肅陳垣卿黃幼章陳士鵠樑仲登集黎惟仁山樓 》 —— [ 明 ] 潘光統
- 《 感秋 》 —— [ 明 ] 潘光統
- 《 盧允傳同過舍弟肇恩野人廬 》 —— [ 明 ] 潘光統
- 《 餞叔寶約游羅浮答詩促之 》 —— [ 明 ] 潘光統
- 《 七夕陳忠甫見過夜話 》 —— [ 明 ] 潘光統
- 《 遊蒲澗因過鶴舒臺 》 —— [ 明 ] 潘光統
- 《 小除夕郭樂周小酌舟中 》 —— [ 明 ] 潘光統
- 《 和黎職方冬至日別樑舍人還朝 》 —— [ 明 ] 潘光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