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朔日紀懷十八韻

· 劉崧
袞袞閒愁集,堂堂急景遷。 殘冬惟一月,旅寓向三年。 霜入絲蓴美,風掀錦樹鮮。 義山通鳥道,禾水漲蛟涎。 雨泣鳴蛩地,雲愁過雁天。 川光寒不動,兵氣慘相纏。 海上霞生燧,城邊月應弦。 瘡痍渾未息,疾癘恐相煽。 隴畝遲三白,山林負一廛。 感時何及矣,撫事獨悽然。 瞻落傳新令,家貧食舊編。 依人慚野燕,戀子劇飢鳶。 席破門懸雨,庖空井閟煙。 種山仍畏虎,蹐地秪憐蚿。 出感關途梗,居愁賦調煎。 鹿門那可問,桃水徑須沿。 未必弦真絕,虛疑筆可捐。 東風如解凍,南客且棲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袞袞(gǔn gǔn):連續不斷,衆多之意。
  • 朔日:農曆每月初一。
  • 蓴(chún):一種水生植物,可食用,這裏指蓴菜。
  • 蛟涎(jiāo xián):蛟龍的口水,比喻水勢洶涌。
  • 蛩(qióng):蟋蟀。
  • 痍(yí):創傷。
  • 癘(lì):瘟疫。
  • 煽(shān):煽動,這裏指疫病蔓延。
  • 隴畝:田地。
  • 廛(chán):古代指一戶平民所住的房屋和宅院。
  • 蹐(jí):後腳緊跟着前腳,用極小的步子走路。
  • 蚿(xián):一種多足蟲。

翻譯

衆多的憂愁不斷彙集,時光匆匆,緊迫的光景在變遷。 殘冬只剩下一個月了,旅居他鄉快滿三年。 霜落下來,蓴菜更加美味,風吹動時,錦樹顯得更加鮮豔。 義山有鳥道相通,禾水上漲如蛟龍的口水般洶涌。 蟋蟀鳴叫的地方雨水哭泣,大雁飛過的天空雲朵憂愁。 河流的波光寒冷而凝滯,戰爭的氣氛悽慘地縈繞着。 海上的霞光像烽火般閃耀,城邊的月亮似弓弦般高懸。 創傷還完全沒有平息,疫病恐怕又要相互蔓延。 田地裏盼望三場大雪的遲來,山林中辜負了一處宅院。 感慨時勢已經來不及了,處理事情獨自感到淒涼。 看到樹葉飄落傳來新的政令,家中貧困只能吃舊的書籍。 依靠他人慚愧如野燕,眷戀孩子急切如飢餓的老鷹。 坐席破爛,門簾像雨一樣懸掛着,廚房空蕩,水井被封閉沒有煙火。 在山上種地仍然害怕老虎,小心翼翼地走路只可憐那多足的蚿蟲。 出門感慨路途阻塞,居住憂愁賦稅調高如受煎熬。 像鹿門那樣的地方哪裏可以問詢,桃花溪水的路徑需要沿着前行。 未必琴絃真的斷絕了,懷疑筆是否可以拋棄。 東風如果能化解冰凍,南來的客人暫且可以安身。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臘月初一的所感所懷,詩中充滿了對時光流逝、旅居他鄉的感慨,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憂慮。

首聯通過「袞袞閒愁集,堂堂急景遷」表達了憂愁的聚集和時光的緊迫。頷聯和頸聯描述了殘冬的景象、自然環境以及惡劣的社會狀況,如「霜入絲蓴美,風掀錦樹鮮」的美景與「兵氣慘相纏」的慘狀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現實的困境。

詩中還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的關切,「瘡痍渾未息,疾癘恐相煽」體現了對百姓疾苦的擔憂。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的困境和無奈,「感時何及矣,撫事獨悽然」「家貧食舊編」等句表現了他對時勢的無奈和生活的貧困。

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生動,通過對各種景象和情感的描繪,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