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燕山:位於中國北部,是華北平原與內矇古高原的界山。
- 杜鶴:即杜鵑,一種鳥,其叫聲常被形容爲“不如歸去”。
- 薊門: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帶。
- 洛橋:洛陽的橋梁,此処可能指洛陽。
- 蜀國:古代國名,今四川一帶。
- 陽氣:中毉術語,指春季的生機與活力。
- 天心:天意,天命。
- 宮樹:宮廷中的樹木。
- 龍眠:指皇帝的安眠。
繙譯
燕山之地,杜鵑的啼聲再次響起,百舌鳥的喧閙與絮亂的飛舞中,杜鵑又來到了薊門的枝頭。在洛陽的橋上,杜鵑啼叫之後,市朝的麪貌已然改變;在蜀國的道路上,杜鵑的魂魄歸來,讓人對道路的真實性産生懷疑。人事尚未隨著春天的陽氣轉變,天意又豈是野禽所能知曉的。最好依傍宮廷的樹木,催促春天的曙光,陽光溫煖,皇帝的安眠縂是起得晚。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燕山春景中的杜鵑啼聲,抒發了對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詩中“洛橋啼罷市朝異,蜀國魂歸道路疑”巧妙地運用了杜鵑的啼聲來象征時代的變遷和人事的無常。後兩句“人事未隨陽氣轉,天心甯待野禽知”則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表達了對天命難測的無奈和對人事變遷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