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病詠懷九首

相彼同生人,時芳共俄傾。 榮枯雖不齊,均此素秋殞。 貴賤何必殊,執之無留影。 所以達觀流,彭殤歸一軫。 驕人何好好,風波冒揮騁。 金玉靡有厭,冥酣溺無醒。 大期一朝來,何炎不銷燼。 禍生自爲胎,頹名誰與拯。 所貴素心者,逍遙寄肱枕。 旦夕無怔營,安安臥林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看,觀察。
  • 時芳:指美好的時光。
  • 俄頃:短暫的時間。
  • 榮枯:興盛與衰敗。
  • 素秋:秋天,比喻生命的終結。
  • :車箱底部後面的橫木,此處比喻歸宿。
  • 彭殤:彭祖和殤子,分別代表長壽和短命。
  • 揮騁:奔馳,自由行動。
  • :不。
  • 冥酣:沉醉,沉迷。
  • 大期:指死亡。
  • 怔營:焦慮不安。
  • 肱枕:以手臂爲枕,形容安逸自在。

翻譯

觀察那些一同出生的人們,美好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雖然每個人的興盛與衰敗不盡相同,但最終都會在秋天這個象徵生命終結的季節裏消逝。無論貴賤,終究無法留下任何影子。因此,那些達觀的人認爲,無論是長壽的彭祖還是短命的殤子,最終的歸宿都是一樣的。那些驕傲的人爲何要如此自得,冒險在風浪中奔馳?對於金玉財寶,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沉醉於無休止的享樂中,不知清醒。但死亡終究會到來,沒有什麼熱情不會被熄滅。災禍是自己造成的,失去的名聲又有誰能拯救?真正可貴的是那些心靈純淨的人,他們自在地生活,以手臂爲枕,安逸地休息。早晚沒有焦慮不安,安心地躺在林間的環境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人生短暫和命運無常的深刻反思,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對達觀生活態度的推崇。詩中,「榮枯雖不齊,均此素秋殞」一句,既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也暗示了無論貧富貴賤,最終都將歸於塵土的哲理。後文通過對「達觀流」和「素心者」的讚美,進一步強調了超脫物質慾望,追求內心平靜與自由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淡泊名利,順應自然的人生智慧。

黃省曾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勉之,號五嶽。黃魯曾弟。通《爾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鄉榜,而會試累不第。從王守仁、湛若水遊,又學詩於李夢陽,以任達跅弛終其身。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