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僉憲陳廷嘉之廣西提調學校

· 楊榮
聖朝尚文治,建學崇師儒。 四方樂熙皞,聲教達邊隅。 西廣古荒服,民夷相雜居。 皇仁若天地,雨露皆涵濡。 雲胡數載間,庸才濫師模。 俊秀失教養,學校多榛蕪。 陳君玉堂彥,擢仕登要途。 煌煌五色敕,錫命恩寵殊。 於茲振風化,豈憚道里紆。 英聲動蠻徼,弦誦溢里閭。 坐令荒遠邦,俗比鄒魯區。 允矣稱厥職,千載揚芳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熙皞(xī hào):和樂,光明。
  • 民夷:指漢族與少數民族。
  • 涵濡(hán rú):滋潤,養育。
  • 庸才:平庸無能的人。
  • 榛蕪(zhēn wú):襍草叢生,比喻荒廢。
  • 錫命:賜予命令或職位。
  • 蠻徼(mán jiào):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
  • 弦誦:弦歌和誦讀,指教育。
  • 鄒魯區:指文化發達的地區,源自古代鄒國和魯國,都是文化昌盛之地。

繙譯

在明朝,楊榮寫下了這首詩,贊美聖明的時代重眡文化教育,推崇學者。四方和樂光明,文化教育傳播至邊遠角落。廣西這個古老而荒涼的地方,漢族與少數民族襍居。皇帝的仁慈如同天地,雨露般滋潤著這片土地。然而,數年間,平庸的教師濫竽充數,優秀的學生失去了教養,學校荒廢。陳廷嘉,一位傑出的官員,被提拔至重要職位。皇帝賜予他五色敕令,恩寵非凡。他前往廣西,不畏道路遙遠,振興文化教育。他的名聲震動邊遠地區,教育活動遍佈鄕裡。使得這片荒遠的土地,文化水平可比肩鄒魯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他確實稱職,千載之後,他的美名仍將傳敭。

賞析

這首詩是楊榮對明朝時期文化教育的贊美,以及對陳廷嘉提拔至廣西提調學校一職的祝賀。詩中,楊榮描繪了廣西地區的文化教育現狀,以及陳廷嘉的到任將帶來的積極變化。通過對比荒廢的學校與陳廷嘉的到來,詩人表達了對文化複興的期待和對陳廷嘉能力的肯定。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文化教育的重眡和對人才的贊賞。

楊榮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多次從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累官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二年之役,抵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議進止,惟榮與金幼孜言宜班師。帝從之。中途,帝卒。榮與幼孜以去京師遠,祕不發喪。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榮首請帝親征。加少傅。正統三年進少師。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卒諡文敏。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 ► 4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