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南華寺

一酌曹溪水,地靈知佛國。 坐具展四山,彌天普法力。 羣峯互蛇蜒,二溪交環翼。 梵境迥以幽,玄機涵峻極。 明鏡本無臺,恆河胡可測。 龍蛻湫已平,虎馴究踰侐。 旃檀嫋林巒,十里丹艧飾。 上乘猶太虛,寧著相與色。 寶林踰千年,誰爲善知識。 聞鍾覺夙緣,真如非外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坐具:指僧人打坐時所用的墊子。
  • 彌天:遍佈天空,形容廣大無邊。
  •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
  • 蛇蜒:形容山脈曲折蜿蜒。
  • 梵境:指佛教的境界或佛教聖地。
  • 玄機:深奧難解的道理。
  • 峻極:極高。
  • 龍蛻:傳說中龍蛻皮的地方。
  • 虎馴:馴服的虎。
  • 踰侐:更加肅靜。
  • 旃檀:一種香木,這裏指其香氣。
  • 丹艧:紅色的漆,這裏形容寺廟的裝飾。
  • 上乘:佛教中指最高的境界。
  • 相與色:指外在的形相和色彩。
  • 善知識:佛教中指有智慧、能指導他人修行的人。
  • 夙緣:前世的因緣。
  • 真如:佛教中指事物的真實本性。

翻譯

品嚐曹溪的水,便知此地靈秀,乃是佛國。 僧人展開坐具,四周山巒環抱,佛法之力遍佈天空。 羣山蜿蜒曲折,兩條溪流交匯環繞。 佛教聖地幽靜而深遠,蘊含着深奧的道理和高遠的境界。 明鏡本無臺座,恆河的沙數又怎能測量? 龍蛻皮的深潭已平,馴服的虎更加肅靜。 旃檀香氣繚繞林間,十里之內寺廟裝飾着紅色漆料。 最高的佛法境界如同太虛,不需要外在的形相和色彩。 寶林寺已逾千年,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聽到鐘聲,覺悟到前世的因緣,真正的佛法不是外在所能得到的。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南華寺的靜謐與莊嚴,通過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展現了佛教聖地的神祕與深遠。詩中「一酌曹溪水」即體現了對佛教聖地的敬仰,而「坐具展四山,彌天普法力」則形象地表達了佛法的廣大無邊。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如「羣峯互蛇蜒,二溪交環翼」,進一步以自然之景喻佛法之深邃。結尾處「聞鍾覺夙緣,真如非外得」則深刻闡述了佛教的因緣觀和內觀修行的真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張廷臣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忠。嘉靖間舉人,屢應會試不舉。遇事強敏精悍,能治家。有《張氏說詩》。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