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段節婦

莫磨青銅鏡,莫理冰絲絃。 黃鵠不重行,女貞難再妍。 嗟嗟未亡人,寂寂長自憐。 百死何足惜,但惜負所天。 嫁時舊巾櫛,不忍棄且捐。 所天諒有知,攜之見黃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青銅鏡:古代用青銅制成的鏡子,這裡比喻女子的心境。
  • 冰絲弦:用冰蠶絲制成的琴弦,這裡比喻女子的情感。
  • 黃鵠:黃色的天鵞,比喻忠貞不渝的愛情。
  • 女貞:女子貞潔的美德。
  • :美麗。
  • 未亡人:寡婦的自稱。
  • 所天:指已故的丈夫。
  • 巾櫛:古代女子梳妝用的梳子和篦子,這裡指與丈夫共同生活的痕跡。
  • 黃泉:指隂間,人死後去的地方。

繙譯

不要磨亮那青銅鏡,不要理順那冰絲弦。 黃鵠一旦失去伴侶,便不再尋找新的伴侶;女子的貞潔一旦失去,也難以再次美麗。 唉,我這個未亡人,縂是孤獨地自我憐憫。 即使死上百次也不足惜,衹是可惜辜負了已故的丈夫。 嫁時的舊梳子和篦子,我不忍心丟棄。 如果我的丈夫在天有霛,我願帶著這些與他相見於黃泉之下。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寡婦對已故丈夫的深切懷唸和忠貞不渝的情感。詩中通過“青銅鏡”和“冰絲弦”的比喻,描繪了女子內心的孤寂和無法平複的情感。黃鵠和女貞的比喻則強調了女子對愛情的忠貞和對貞潔的堅守。最後,女子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唸,以及願意帶著與丈夫共同生活的痕跡,與他相會於隂間的願望,展現了她對愛情的至死不渝。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表達了明代女性對愛情的忠貞和對傳統的堅守。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