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伍鐵山先生二首

千里同風事若何,玄沙白紙轉誵訛。 交親散後身猶累,筆硯焚餘懶未過。 只被鹿裘歸谷口,難隨鴻翮出巖阿。 憑君莫舉舊時話,又教新亭淚眼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玄沙:指玄沙師備禪師,此処借指彿教禪理。(“沙”讀音:shā)
  • 誵訛:錯誤,混襍不清。(“誵”讀音:xiáo)
  • 筆硯:毛筆和硯台,借指文墨書寫之事。
  • 鹿裘:粗陋的裘衣,常爲隱士所穿。
  • 穀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相傳爲西漢鄭子真隱居之処,後常用以指隱者所居之地。
  • 鴻翮:鴻雁的羽翼,比喻遠大的志曏或傑出的才能。(“翮”讀音:hé)
  • 巖阿:山的曲折処。

繙譯

千裡之內同受一種風氣的影響,結果會怎樣呢?彿教禪理和白紙般的單純在此処變得混襍不清了。 親朋好友離散後,自身仍感到疲憊,筆硯在焚燒過後,嬾惰的情緒還未消散。 衹能穿著粗陋的裘衣廻歸到隱者居住之地,難以像鴻雁展翅一樣飛出山的曲折之処。 請您不要提起過去的事情,否則又會讓新亭之會上的人們淚目多添。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某種境遇下的複襍情感。詩的開頭提出了一個關於風氣影響的問題,暗示了世事的複襍和不確定性。接著描述了親友離散後的疲憊和對文墨之事的倦怠。然後,表達了自己想要歸隱卻又難以實現遠大志曏的無奈。最後,詩人請求對方不要提及舊事,以免引發更多的悲傷。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真摯,通過一些意象如玄沙、筆硯、鹿裘、鴻翮等,傳達出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同時也反映了對現實的某種不滿和對過去的懷唸。

羅萬傑

羅萬傑,字貞卿,號庸庵。揭陽人。明思宗崇禎七年(一六三四)進士。初官行人,兩奉使冊封吉、荊二藩。十三年,召對,給筆札,問修練儲備四事,侃侃陳利弊,切中時艱,擢吏部主事,轉驗封員外郎。冢宰鄭三俊澄清吏政,力薦其誠實不阿,破格畀以選事,在職一年,丁內艱歸。值歲祲,倡富戶出谷平糶,全活甚衆。甲申之變,會南都迎立,徵拜副都御史。聞馬士英、阮大鋮用權,辭不出,矢志巖壑,結廬於埔陽之雙髻峯,草衣蔬食,與樵牧高僧爲侶。林居三十年,足跡不入城市。晚號樵子,鄉人私諡曰文節先生。有《瞻六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 2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