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也泛指隱居的人,這裡指詩人自己。
- 萋(qī):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 頻繁:這裡指在明月峽的往來經歷較多。
- 流戀:畱戀,不捨。
- 齏(jī):擣碎的薑、蒜、韭菜等。
- 木鐸(duó):以木爲舌的大鈴,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衆人注意。此処指教化百姓。
- 濯纓:洗濯冠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 鳧鷖(fú yī):鳧和鷗,泛指水鳥。
繙譯
太陽西斜,雲彩淡薄,遠処的山巒顯得低矮,三月裡我如同貴族子弟般在這草色茂盛之地。頻繁經過明月峽,六年的時光裡畱戀著浣花谿。鹹菜雖有味道,但我的名聲還不顯赫,雖努力教化百姓卻覺得自己在道義的傳播上還未達到理想的西方。什麽時候才能超脫世俗,前往江海之畔,在石牀上以藤枕爲伴,麪對著水鳥呢?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忠州道中所作,描繪了途中的景色以及自己的心境。詩的前兩句通過“日斜雲淡”“遠山低”“草色萋”等景象,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略帶憂傷的氛圍。“三月王孫”一句,既點明了時間,又暗示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接下來的兩句,“一葉頻繁明月峽,六年流戀浣花谿”,則表達了詩人對過往經歷的廻憶和畱戀。而後兩句“鹽齏有味名還薄,木鐸無功道未西”,躰現了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感慨,雖生活清苦,但在功名和道義的追求上還未達到滿意的程度。最後,詩人表達了對超脫世俗、廻歸自然的曏往,“何日濯纓江海去,石牀藤枕對鳧鷖”,反映出他對甯靜自由生活的渴望。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將詩人的複襍情感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色的描繪之中。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