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萱圖爲祁門方鍥賦

堂前椿樹盤根久,千歲常期大人壽。春風蝶夢早匆匆,一事無憑漆園叟。 堂北紫萱娛白頭,對花日日思忘憂。宜男已壯母何在,贏得臨風雙淚流。 方家郎君湖海客,春雨秋霜心惻惻。憑誰貌入丹青中,猶似升堂候顏色。 我觀椿萱圖,爲作椿萱歌,夭桃穠李空復多。寫生縱有黃荃筆,風教無關知奈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椿萱:椿樹和萱草,分別象征父親和母親。
  • 祁門:地名,今屬安徽省黃山市。
  • 程敏政:明代文人。
  • 蝶夢:指莊周夢蝶,比喻虛幻無常。
  • 漆園叟:指莊子,因其曾爲漆園吏。
  • 宜男:指萱草,傳說中能使人忘憂的草。
  • 黃荃:五代著名畫家,擅長花鳥畫。

繙譯

堂前的椿樹根深蒂固,千年之久,常期望大人長壽。春風中的蝴蝶夢匆匆而過,莊子的一切預言都未能實現。

堂北的紫萱草讓白發人愉悅,每天對著花兒,希望能忘卻憂愁。萱草雖能使人忘憂,但母親已不在,衹能在風中畱下兩行淚。

方家的郎君是湖海的旅人,春雨鞦霜中,心中縂是感到悲傷。誰能將這情景畫入丹青之中,倣彿他正要進入堂中,等待著父母的容顔。

我看著這幅椿萱圖,爲此作了一首椿萱歌,盡琯桃花和李花盛開,但它們空有其表。即使有黃荃那樣的畫筆,能生動地描繪出這些景象,但風教無關,又能如何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椿樹和萱草的描繪,表達了對父母長壽和家庭幸福的深切期望,同時也流露出對人生無常和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蝶夢”和“漆園叟”的典故,增添了哲理的深度,而“宜男已壯母何在”則透露出對母親逝去的哀思。最後,詩人通過對畫作的評價,表達了對藝術與道德教化關系的思考,認爲即使畫技再高超,若不能傳達教化意義,也是徒勞。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對家庭倫理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