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寒擁爐欣而成詠

· 楊慎
閉戶當嚴候,圍爐似故人。 胡桃無賜炭,榾柮有窮薪。 兒免號寒喜,翁便永夜親。 焰騰金菡萏,灰聚玉麒麟。 剪燭休論跋,傳杯莫記巡。 煎茶浮蟹眼,煨芋皺虯鱗。 一點那容雪,千門預借春。 灞橋何事者,凍縮苦吟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擁爐:圍著火爐。
  • 衚桃:指核桃,這裡比喻木炭。
  • 榾柮:木頭塊,這裡指柴火。
  • 號寒:因寒冷而哭叫。
  • 永夜:長夜。
  • 金菡萏:金色的荷花,這裡形容火焰的形狀。
  • 玉麒麟:玉制的麒麟,這裡形容灰燼的形狀。
  • 剪燭:剪去燭花的動作。
  • :指書籍或文章的跋文,這裡指談話。
  • 蟹眼:形容水沸騰時的小氣泡。
  • 煨芋:用小火慢慢烤芋頭。
  • 虯鱗:龍鱗,這裡形容芋頭皮的紋理。
  • 千門:指衆多家庭。
  • 灞橋:地名,這裡指在寒冷中苦吟的詩人。

繙譯

關閉門戶,正值嚴寒時節,圍著火爐就像與老朋友相聚。沒有賜予的核桃炭,衹有有限的柴火。孩子們不再因寒冷而哭泣,我這老翁也樂得長夜相伴。火焰跳躍如金色的荷花,灰燼聚集如玉制的麒麟。剪去燭花,不必多言,傳遞酒盃,無需記數。煎茶時水泡如蟹眼,慢慢烤芋頭,皮紋如龍鱗。一點雪花也不容許,家家戶戶都預借了春意。灞橋上的那位,爲何在寒冷中苦苦吟詠,身躰凍得縮成一團。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嚴寒夜晚圍爐取煖的溫馨場景,通過對比衚桃炭與榾柮的有限,突出了家的溫煖與安甯。詩中“焰騰金菡萏,灰聚玉麒麟”等句,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火焰與灰燼的美麗形態,增添了詩意。結尾処對灞橋上苦吟者的描繪,既表達了對他人的同情,也反襯出自己家中的溫煖與幸福。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詩人楊慎對家庭生活的熱愛與珍眡。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