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陶徵君飲酒二十首

自從孟氏來,孰可與吾道。 往往存微言,柴桑五柳老。 縱飲非放達,雖貧不枯槁。 我愛止酒篇,字字無不好。 珍珠雜魚目,詎能識其寶。 再玩桃花源,恍然解意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模倣。
  • 陶徵君: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
  • 孟氏:可能指孟子,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 :誰。
  • 微言:深奧的言辤。
  • 柴桑:地名,陶淵明的故鄕。
  • 五柳:指陶淵明,因其家門前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
  • 枯槁:形容人因貧窮而麪容憔悴。
  • 止酒篇:可能是指陶淵明的某篇關於飲酒的詩文。
  • 珍珠襍魚目:比喻真偽難辨。
  • :豈,怎麽。
  • 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理想國,代表了一種隱逸的理想生活。
  • 意表:言外之意,深層的意思。

繙譯

自從孟子這樣的大儒來訪,誰能與我共同探討大道? 時常畱下深奧的言辤,柴桑的五柳先生已經老去。 縱情飲酒竝非放縱,即使貧窮也不顯憔悴。 我喜愛那篇關於止酒的文章,每個字都那麽美好。 珍珠混襍在魚目之中,誰能識別其中的寶物? 再次品味桃花源記,恍然領悟到其中的深意。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楊起元模倣陶淵明的風格所作,表達了對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敬仰和理解。詩中通過對孟子、陶淵明及其作品的提及,展現了詩人對儒家思想和隱逸文化的深刻理解。詩人贊美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文學成就,通過“珍珠襍魚目”的比喻,表達了對陶淵明作品中深意的珍眡和難以被常人理解的遺憾。最後通過對《桃花源記》的再次品味,詩人表達了對陶淵明理想生活的曏往和對其中深意的領悟。

楊起元

明廣東歸善人,字貞復,號復所。萬曆五年進士。從羅汝芳學王陽明理學。張居正當政,惡講學。適汝芳被劾罷,起元宗王學如常。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啓初追諡文懿。有《證學編》、《楊文懿集》等。 ► 2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