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賑

· 黃衷
南湖北堰漫風埃,野落山樊燕不回。 何處畫圖當御獻,已無鄰粟泛舟來。 憂勤每問青州策,宴暇真忘浙水杯。 獨奉一函寬恤詔,千倉親許百城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發賑(fā zhèn):發放救濟物資。
  • 南湖: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北堰: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漫風埃:風沙彌漫。
  • 野落:荒野。
  • 山樊:山中的籬笆,指偏遠山區。
  • 燕不回:燕子不回來,指春天燕子不歸,暗示荒涼。
  • 畫圖:此處指地圖或圖畫。
  • 御獻:獻給皇帝。
  • 鄰粟:鄰國的糧食。
  • 泛舟:乘船。
  • 青州策:青州的政策,青州爲古地名,此處指地方政策。
  • 宴暇:閒暇時的宴會。
  • 浙水杯:浙江的酒杯,指浙江的美酒。
  • 寬恤詔:寬大赦免的詔書。
  • 千倉:指大量的糧倉。
  • 百城:指許多城市。

翻譯

南湖和北堰之間風沙彌漫,荒野和山中的籬笆間燕子都不回來。哪裏的畫圖被獻給了皇帝,已經沒有鄰國的糧食乘船而來。憂慮勤勞時常詢問青州的政策,閒暇時的宴會真的忘記了浙江的美酒。獨自奉上一封寬大赦免的詔書,親自允許打開千倉,讓百城都能得到救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荒涼的景象,通過「南湖北堰漫風埃」和「野落山樊燕不回」等句,生動地表現了環境的惡劣和荒涼。詩中「何處畫圖當御獻」一句,暗示了政治的腐敗和無能,而「已無鄰粟泛舟來」則反映了國家的困境。後兩句「獨奉一函寬恤詔,千倉親許百城開」則表達了詩人對寬大赦免政策的期待和對民衆救濟的關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民衆的深切關懷。

黃衷

明廣東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監江北諸倉,清查積年侵羨,得粟十餘萬石。歷戶部員外郎、湖州知府、晉廣西參政,督糧嚴法繩奸,境內肅然。後撫雲南,鎮湖廣皆有政績。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語》、《矩洲集》等。 ► 1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