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虞山祠

灕江秋謁上皇祠,今古平觀世未移。 民慍此時無用解,天風何事尚頻吹。 山連韶石雲歸晚,雨暗蒼梧雁度遲。 洵是垂裳能至治,一回瞻仰不勝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謁(yè):拜見。
  • 虞山祠:即虞帝廟,祭祀虞舜的祠廟。
  • 上皇:指虞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爲帝,列入「五帝」。
  • 慍(yùn):惱怒,怨恨。
  • 韶石:山名,在今廣東韶關北,傳說虞舜曾在那裏演奏過韶樂。
  • 蒼梧:山名,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相傳舜死葬於此。
  • 洵(xún):誠然,確實。
  • 垂裳:用以稱頌帝王無爲而治。

翻譯

在灕江的秋天去拜見虞山祠,從古至今平常觀察,世事未曾改變。民衆的怨恨在這時沒有辦法消解,天上的風爲何還不停地吹拂。山巒連接着韶石山,雲彩歸來得晚,雨水昏暗了蒼梧山,大雁飛得遲緩。確實是帝王無爲而治能夠達到天下大治,我這一次瞻仰,心中不禁生出許多思緒。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謁虞山祠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世事的思考和對古代聖王無爲而治的嚮往。首聯點明時間和地點,以及詩人對世事不變的感慨。頷聯表達了對民衆怨恨無法消解和天風不停的疑問與無奈。頸聯通過描寫山景和天氣,烘托出一種沉鬱的氛圍。尾聯則強調了無爲而治能達到天下大治的觀點,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在瞻仰虞山祠後的深沉思考。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凝練,表現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以及對理想政治的追求。

釋今辯

今辯(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字樂說。番禺人。俗姓麥。明桂王永曆十四年(一六六〇)雷峯受具,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主海雲、海幢兩山。三十六年(一六九七)示寂長慶。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九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