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丹霞

何處晴巒聳梵宮,杖頭遙指隔寒空。 石關深隱千峯日,華蓋低垂萬壑風。 花落層崖香雨散,雲沉蒼樹碧煙叢。 幸隨龍象同高步,一會靈山信異同。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梵宮(fàn gōng):原指梵天的宮殿,後泛指佛寺。
  • 杖頭:手杖的頂端。此處借指行者所用的手杖。
  • 石關:石頭構成的關隘。
  • 華蓋:指帝王車駕的傘形頂蓋,這裏形容樹木枝葉茂密如華蓋。
  • 龍象:指高僧。
  • 靈山:在佛教中,靈山是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這裏借指佛教聖地。

翻譯

在什麼地方晴朗的山巒上聳立着佛寺呢,手杖所指的方向,遠遠隔着寒冷的天空。石頭構成的關隘深深地隱藏着千峯的陽光,茂密如華蓋的樹木低垂着,承受着萬壑吹來的風。花朵落在層層的山崖上,香氣像雨一樣飄散開來,雲朵沉落在蒼翠的樹上,碧綠的煙霧成叢。慶幸能跟隨高僧們一同大步前行,一同來到這佛教聖地,感受信仰的異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初入丹霞時的所見所感。詩的首聯通過「何處」一問,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同時點明瞭作者身處之地的高遠和神祕,以杖頭遙指的動作,將視線引向遠方的梵宮。頷聯描寫了石關深隱千峯日和華蓋低垂萬壑風的景象,展現出大自然的雄偉和寧靜,「深隱」和「低垂」兩個詞,更增添了景色的層次感和深邃感。頸聯中花落層崖香雨散,雲沉蒼樹碧煙叢,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花的飄落和雲的沉落,營造出一種如夢如幻的美感,「香雨散」和「碧煙叢」的描寫,使讀者能夠感受到那種芳香和朦朧的氛圍。尾聯表達了作者幸隨高僧一同前往佛教聖地的感受,強調了這次旅程的意義和價值。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清新,通過對自然風光和佛教聖地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宗教的敬畏與讚美之情。

釋今辯

今辯(一六三八—一六九七),字樂說。番禺人。俗姓麥。明桂王永曆十四年(一六六〇)雷峯受具,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主海雲、海幢兩山。三十六年(一六九七)示寂長慶。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九有傳。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