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軒
華池浸皓月,高下共清瑩。
烱如長明燈,飛入大圓鏡。
又疑鉛汞爐,伏火發宵映。
層軒問九秋,萬象出昏暝。
月米池色動,月去池色定。
窺臨足遊適,玩味見心性。
珍重無生侶,於焉託清淨。
宴坐六塵空,百魔從律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池:指清澈的池塘。
- 皓月:明亮的月亮。
- 清瑩:清澈透明。
- 烱:明亮。
- 大圓鏡:比喻月亮。
- 鉛汞爐:古代煉丹用的爐子,這裏比喻月光下的池塘。
- 伏火:隱伏的火焰,指月光。
- 宵映:夜晚的映照。
- 九秋:深秋。
- 昏暝:昏暗。
- 月米池色動:月光照在池水上,水面波光粼粼。
- 玩味:細細體會。
- 心性:內心的本質。
- 無生侶:指修行者,不生不滅的伴侶。
- 六塵:佛教用語,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感官所感受到的外界事物。
- 百魔:各種煩惱和障礙。
- 律令:法則,命令。
翻譯
清澈的池塘映照着明亮的月光,上下都是一片清澈透明。 月光如同長明的燈火,飛入那如大圓鏡般的月亮之中。 又像是煉丹爐中的鉛汞,在夜晚的火光中閃爍。 層層疊疊的軒窗透出深秋的氣息,萬物從昏暗中顯現。 月光照在池水上,水面波光粼粼;月亮離去,池水恢復平靜。 在這裏觀賞足以讓人感到舒適,細細體會可見內心的本質。 珍重那些修行者,他們在這裏寄託了清淨。 靜坐時,六塵皆空,百魔皆隨法則而消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靜謐的秋夜景象,通過月光與池水的交相輝映,展現了自然的寧靜與美麗。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意象,如「大圓鏡」、「鉛汞爐」等,增強了詩歌的視覺效果和想象空間。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清淨境界的嚮往和對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整體上,詩歌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心靈的雙重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