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事昭陵述感

日角常瞻御扇前,豈知人世有桑田。 金縢顧命留三相,玉輦升中已一年。 封似灞陵終用儉,衣留軒冢合成仙。 微臣握管恩偏重,痛徹龍髯上九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祗事:恭敬地侍奉。(讀音:zhī shì)
  • 昭陵:這裏指明神宗的陵墓。
  • 日角:額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狀如日,舊時相術家認爲是大貴之相,這裏指帝王之相。
  • 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金縢(téng):用金屬製的帶子緘封的匣子,這裏指先帝的遺詔。
  • 顧命:帝王臨終前的遺詔。
  • 玉輦(niǎn):天子所乘之車,這裏指皇帝的靈車。
  • 升中: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
  • 灞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劉恆提倡節儉薄葬。
  • 軒冢:黃帝乘龍昇天後,人們將他的衣冠葬在橋山,稱軒冢山。這裏指皇帝去世後留下的衣冠冢。
  • 微臣:臣子的謙稱。
  • 龍髯(rán):皇帝的鬍鬚,這裏代指皇帝。

翻譯

常常在皇帝的御扇前拜見,哪能料到人間世事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先帝的遺詔中留下三位顧命大臣輔佐新帝,皇帝的靈車昇天時已經過去一年了。先帝的陵墓如灞陵般最終採用了節儉的方式,留下的衣冠冢像是能助人成仙一般。我這個臣子執筆寫詩,深感皇恩浩蕩,心中的悲痛直達九重天,爲皇帝的離去而哀傷。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恭敬侍奉明神宗的昭陵時,抒發內心感慨的作品。詩的首聯通過「日角常瞻」表現對皇帝的尊敬,而「豈知人世有桑田」則表達了對世事無常的感慨。頷聯敘述了先帝的遺詔和皇帝靈車昇天的事,時間的推移更增添了一種滄桑感。頸聯將先帝的陵墓與漢文帝的灞陵相比,強調其節儉,同時用「衣留軒冢合成仙」來形容先帝陵墓的特殊意義。尾聯則表達了作者作爲臣子對皇帝的深厚情感,以及對皇帝離去的悲痛之情。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凝練,通過對先帝陵墓的描寫和自己情感的抒發,展現了作者對皇權的敬畏和對世事變遷的無奈。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