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齋歌

鐘王妙跡世希有,典型一代存仙手。 碑版當時走四裔,豈知摧折成枯朽。 負荷雖堪柱石才,沈埋未免塵沙垢。 英雄困頓亦如此,石闕何知但鉗口。 誰其眄睞施㫋椎,李侯無乃其華胄。 松煤雪繭相映光,春蚓秋蛇互蟠虯。 團圓陰魄如頑鐵,錯落星辰餘北斗。 平生半世看墨本,灑淚臨風一回首。 衝騰紫氣初發硎,匣之恐作蛟龍吼。 所嗟指腕不相隨,習氣平生今在否。 李侯瑰磊能攻詩,亦復解發狂濡酒。 操筆應留紙尾書,不覺神明頓還舊。 願君寶此勿棄捐,敗繒敝帚人爭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鐘王:三國魏鍾繇(yáo)和晉王羲之,二人皆爲著名書法家。
  • 四裔(sì yì):四方邊遠之地。
  • 負荷:承擔,這裏指承擔重任的才能。
  • 柱石才:能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
  • 沈埋:埋沒。
  • 眄睞(miǎn lài):顧盼。
  • 㫋椎(jiān zhuī):旗和槌,用以泛指旗幟。
  • 華胄(huá zhòu):華夏後代。
  • 松煤:用松煙製成的墨。
  • 雪繭:潔白的紙。
  • 蟠虯(pán qiú):盤曲的虯龍。

翻譯

鍾繇和王羲之的精妙書法世間少有,堪稱一代人的典範,存於神仙般的妙手之中。 那些碑版當時流傳到四方邊遠之地,怎料如今已殘損破敗,變得乾枯腐朽。 他們雖有承擔重任的才能,卻不免被埋沒,蒙上塵沙污垢。 英雄陷入困境也是這般,石闕又怎能知曉,只是緊閉着口不言。 是誰在顧盼中揮舞旗幟呢,李侯莫不是他們的華夏後裔。 松煙墨和潔白的紙相互映襯光芒,書寫的筆畫如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般相互盤曲。 墨團凝聚的陰魄如堅硬的鐵,錯落的墨點如星辰中剩下的北斗。 我半輩子都在觀賞墨本,灑淚臨風,回首往事。 墨剛磨出時,紫氣升騰,將其放入匣中,恐怕會如蛟龍般怒吼。 可嘆手指手腕不能隨心而動,不知平生的習氣如今還在否。 李侯才華出衆,能寫好詩,也能解開束縛,狂放地飲酒。 提筆應該在紙尾留下書法,不知不覺中精神頓時恢復如舊。 希望您珍惜這墨寶不要丟棄,即使是破舊的絲綢和掃帚,人們也會爭相購買。

賞析

這首詩以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爲切入點,表達了對古代藝術的敬仰和對時光流逝中藝術作品命運的感慨。詩中提到鐘王的妙跡世間稀有,但如今卻已殘損,暗示了美好事物在時間中的消逝。同時,作者將英雄的困頓與書法的命運相類比,增添了一種深沉的歷史感。

詩中對書法的描寫十分生動,如「松煤雪繭相映光,春蚓秋蛇互蟠虯」,形象地描繪了墨與紙的關係以及書法筆畫的形態。後半部分則圍繞李侯展開,既讚揚了他的詩歌才華和豪放個性,又通過他對書法的熱愛和投入,進一步強調了藝術的力量能夠讓人精神復甦。

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將對書法藝術的讚美、對歷史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融爲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