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韓非韓公子,說秦欲亡韓;
謀策未見用,身先死說難。
李斯師荀卿,燔書發難端;
富貴三十年,三族並誅殘。
非死因斯譖,斯死墜高奸;
中懷既不祥,禍伏似鋒攢。
偉哉張子房,報韓心力殫;
功成從赤松,身退名亦完。
悠悠千載下,去取隨所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韓非:(hán fēi)戰國末期韓國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說:(shuì)勸說,遊說。
- 譖:(zèn)說別人的壞話,誣陷,中傷。
- 罹:遭受苦難或不幸。
- 鋒儹:像鋒利的刀尖聚集。
- 張子房:即張良,字子房,漢初傑出的謀臣。
- 赤松:傳說中的仙人。
繙譯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遊說秦王想要使韓國滅亡;他的謀略計策沒有被秦王採用,自己卻先因《說難》而死。 李斯師從荀子,焚書之擧由他引發禍耑;他富貴了三十年,最終三族都被誅殺。 韓非的死是因爲李斯的誣陷,李斯自己最終也墜入奸惡的深淵而死;心中懷著不軌的想法,災禍就像鋒利的刀尖聚集在他身旁。 偉大的張子房,爲了報答韓國竭盡全力;功成之後追隨赤松子而去,得以身退,名聲也得以保全。 悠悠千年以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取捨,都隨各自的心境而定。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韓非、李斯和張良三位歷史人物的命運進行描述,表達了對他們的不同評價。詩中韓非欲亡韓卻身先死,李斯雖富貴一時卻最終禍及三族,與張良報韓心力殫且功成身退形成鮮明對比。詩人借此抒發了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感慨,以及對不同人生選擇的思考。整首詩語言簡潔,敘事清晰,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簡述和對人物命運的評價,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和人生哲理。
盧若騰
字閒之,又字海運,號牧州,晚年自號「留庵」,同安縣翔鳳里(今屬金門縣)人,徙居晉江。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進士,任兵部主事。調任寧波巡海道僉事,居官潔己惠民,剔奸弊,抑勢豪,擒捕盜賊,百姓安堵。又任鳳陽巡撫,甲申變後,與沈佺期、許吉燝等同渡海,隱居台灣,勵節終身,66 歲去世。著有《方輿圖考》40 卷、《補遺》1 卷。此外,還著有《留齋文集》7 卷、《島居隨錄》2 卷、《浯洲節烈傳》、《島噫詩集》、《輿耕堂隨筆》、《島山閑居偶寄》、《印譜》等,惜多已散失,僅存《島噫集》一書行世。為人秉性忠貞,仁慈愛民,深得百姓愛戴,遂有「盧菩薩」之稱。盧氏在賢厝可說是大姓氏,如今子孫已傳第十四代,現在還居住在盧氏故宅。盧氏故宅正屋為馬背式,屬於一落四櫸頭格局之金門傳統建築。故宅又稱「留庵故居」。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