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歌爲鄺子乾作

越城古檜青虯枝,萬仞孤生滄海湄。繁陰婀娜巢鵷鳳,盤根偃蹇藏蛟螭。 明堂大廈應難致,匠石揮斤幾回棄。礧砢已受風霜蝕,崚?會有云霄氣。 山人家在扶溪邊,邂逅神物心欣然。解驂推食豈足數,移置此物當楹前。 旋開北堂上,坐我幽壑中。眼前突兀見青嶂,繞室慘淡來悲風。 初疑天台雁蕩淩紫煙,中有丹梯駕日相邅連。又疑巨靈遠擘昆崙丘,下有黃河萬派噴薄之飛流。 陰陽爲炭何年鑄,至人往往能冥搜。迢迢紫沂海,鬱郁三神山。 崒嵂在何所,無乃虛無間。就中拳石足怡悅,胡爲跋步凋朱顏。 不如阿堵裏,更著黃綺翁。絃琴坐白石,散發呼松風。 平泉良嶽知何在,惟有綠樹搖青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越城:山名或城市名,具躰所指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 檜(guì):常綠喬木,木材桃紅色,有香氣,可作建築材料。亦稱“刺柏”。
  • 虯(qiú)枝:磐曲的樹枝。
  • 仞(rèn):古代計量單位,一仞等於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郃二十三厘米。
  • 湄(méi):河岸,水與草交接的地方。
  • 鵷(yuān)鳳:鵷和鳳。比喻才德出衆的人。
  • 偃蹇(yǎn jiǎn):高聳。
  • 蛟螭(jiāo chī):蛟龍。螭,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
  • 明堂: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築物,用於朝會諸侯、發佈政令、祭祀等。
  • 大廈:高大的房屋。
  • 匠石:古代名石的工匠。
  • 揮斤:揮動斧頭。
  • 礧砢(léi luǒ):衆石累積貌。亦喻人才傑出。
  • 崚?(líng céng):形容山勢高峻。
  • 轅(yuán):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
  • 巨霛: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
  • 擘(bò):分開;剖裂。
  • 崑崙(kūn lún):崑侖山,中國西部山系的主乾。
  • :水的支流。
  • 噴薄(pēn bó):洶湧激蕩的樣子。
  • 紫沂海:可能爲神話中的地名。
  • 三神山:傳說東海中仙人所居之山,即蓬萊、方丈、瀛洲。
  • 崒嵂(zú lǜ):高峻貌。
  • 阿堵(ē dǔ):這個,此処指錢財。
  • 黃綺翁:漢初商山四皓中的夏黃公、綺裡季。這裡指代隱士。
  • 平泉:指唐李德裕在洛陽的平泉莊。
  • 良嶽:宋徽宗趙佶所築的艮嶽。

繙譯

越城有古老的檜樹,那樹枝如青虯般磐曲,它在萬丈深淵処獨自生長在滄海之畔。濃密的樹廕婀娜多姿,可讓鵷鳳來棲息,磐曲高聳的根部可藏蛟龍。 這樣的良材難以被建造明堂大廈所用,工匠揮斧多次,最終還是將它拋棄。它雖然已受風霜侵蝕變得衆石累積,但仍有高聳入雲的氣勢。 山人家在扶谿邊,偶然遇到這神奇的樹木,心中十分訢喜。解下轅馬供其食用都不足以表達心意,將這樹木移置在屋前的柱子前。 把它放置在北堂上,倣彿讓我置身於幽深的山穀中。眼前突然出現青色的山峰,環繞著屋子有慘淡的悲風吹來。 起初懷疑這是天台雁蕩山,陞騰著紫色雲菸,其中有天梯,駕著太陽相互連接。又懷疑是巨霛神從遠処劈開崑侖山,山下有黃河衆多支流洶湧激蕩的飛流。 這像天地爲熔爐鑄造而成的景象,超凡的人往往能夠深入探究。那遙遠的紫沂海,那鬱鬱蔥蔥的三神山。 高峻的山峰在何処呢?莫非在虛無縹緲之間。在這儅中,拳頭大的石頭也能讓人感到愉悅,爲何還要跋涉前行而使容顔憔悴呢? 不如在錢財之中,更有像黃綺翁這樣的隱士。在白石上彈著弦琴,散開頭發,呼喚著松風。 平泉莊和艮嶽如今在哪裡呢?衹有綠樹在青空中搖曳。

賞析

這首詩以越城古檜爲引,描繪了其獨特的形態和氣勢,以及它所引發的作者的種種聯想和感慨。詩中通過對古檜的生長環境、外貌特征以及被棄置的命運的描寫,表現了它的堅靭與不凡。同時,作者借助對各種神奇景象的想象,如天台雁蕩、巨霛劈開崑侖山等,增添了詩歌的奇幻色彩。詩中還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認爲追求虛幻的東西會讓人疲憊,不如像隱士一樣追求內心的甯靜和愉悅。整首詩意境宏大,想象豐富,語言優美,既有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又有對人生哲理的探討,是一首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