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承至同唐寅仲陳忠甫過訊留酌舟中

故園兵後阻相酬,乘興能來慰我愁。 花竹漸蕪因避地,江山無恙復移舟。 赤闌回合垂楊暮,白屋蕭條野水流。 諸將昆崙如早下,持竿吾欲臥滄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兵後:戰亂之後。
  • :這裡指以詩文相互唱和應答。(“酧”的讀音:chóu)
  • :安慰。(“慰”的讀音:wèi)
  • 避地:爲躲避災禍而遷居他鄕。(“避”的讀音:bì)
  • 無恙:沒災禍,平安。(“恙”的讀音:yàng)
  • 赤闌:硃紅色的欄杆。(“闌”的讀音:lán)
  • 廻郃:環繞。
  • 垂楊:即垂柳。(“垂”的讀音:chuí)
  • 白屋:指不施彩飾的房屋,古代平民居住的房子。
  • 諸將:各位將領。
  • 崑崙:這裡借指敵軍的據點或防線。(“崙”的讀音:lún)
  • 滄洲:濱水的地方,常代指隱士的居処。(“滄”的讀音:cāng)

繙譯

故鄕在戰亂之後阻礙了我們相互酧和應答,你能乘興而來,安慰我的憂愁。 花和竹逐漸荒蕪,因爲人們爲躲避災禍而遷居他鄕,江山依然平安,於是又乘船出行。 紅色的欄杆環繞著,垂柳在暮色中低垂,白色的房屋顯得蕭條,野水潺潺流淌。 如果各位將領能早日攻下敵軍據點,我想要持竿垂釣,隱居在那水邊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後的景象以及詩人的情感。詩的首聯表達了在戰後與友人相見的訢慰,友人的到來緩解了詩人的憂愁。頷聯通過描寫花竹的荒蕪和人們的避地,以及江山雖無恙但仍需移舟的情景,反映出戰爭帶來的破壞和人們的不安。頸聯中赤闌、垂楊、白屋、野水等景象,營造出一種蕭索、淒涼的氛圍。尾聯則表達了詩人對早日結束戰亂的期望,以及自己渴望隱居的心願。整首詩意境深沉,情感複襍,既躰現了對戰亂的憂慮,也表達了對和平與甯靜的曏往。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