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賦名:因作賦而聞名。
- 談兵:談論軍事。
- 薊(jì)門:指薊州,在今河北省北部。
- 轉餉:轉運軍糧。
- 弭(mǐ):消除。
- 邊釁(xìn):邊境上的爭端或衝突。
- 薇省:尚書省的別稱。
- 分曹:分科辦事。
- 客卿:古代官名,春秋戰國時授予非本國人而在本國當高級官員的人。
- 風土: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
- 洛邑:洛陽的古稱。
- 煙花:指春天繁華的景象。
- 大梁城:開封的古稱。
- 垂綸:垂釣。
- 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 綈(tí)袍:厚繒製成的袍子,後泛指貧困者所穿的粗陋之衣,也指故人之念。
翻譯
十年的交往讓我知曉您因作賦而聞名,在中原回首往事時,正談論着軍事。在薊州轉運軍糧來消除邊境的爭端,在尚書省分科辦事,您備受敬重如同客卿。這裏的風俗習慣與新的洛陽城沒有不同,春天繁華的景象依然如大梁城一般。漸漸覺得在水邊垂釣,隱居之處越來越遠,仍然爲您的情誼和那粗陋的袍子而感到悲傷。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送朱少參去洛中時所作。首聯回顧了與朱少參相識相知的過往,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正在談論軍事。頷聯描述了朱少參在薊門轉運軍糧以消除邊釁的功績,以及在薇省分科辦事時受到的重視。頸聯通過對當地風俗習慣和景色的描寫,展現出洛中的特色,同時也暗示了這裏的繁榮與穩定。尾聯則表達了詩人對朱少參離去的不捨之情,以及對過去情誼的懷念,「垂綸漸覺滄洲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而「猶爲綈袍一愴情」則突出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離別的感傷。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通過對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的描繪,烘托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世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