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山何師相邂逅白門招遊具區泛錢塘獻別

· 鄺露
鶼鶼相卷飛,蛩蛩互遺食。 足足瑞庭柯,雲胡乖羽翼。 哲匠奮南溟,濟濟光四奕。 神鼎升雲虯,時龍御天則。 綠綟映垂裳,臺階爛辰極。 七九乩文謨,三五縱盪滌。 獫狁徂周原,有苗望虞戚。 因猜玉堂燕,遂整垂天翮。 祖帳弁宮雲,吳趨弭丹鷁。 落落蘆中人,吹簫儼相值。 嬉戲終童繻,傲睨虞卿璧。 牀鸞穴丹山,歸嬉耀南國。 弱羽相隨翔,枋榆逝安適。 甘棠遍維桑,蘭路丁榛棘。 樓旌颺具區,追驩數晨夕。 敷文割騷腴,鞶彩絢渥飾。 西湖奪晨葩,東溟蕩宵汐。 陰厓煥陽榮,春膏藹繁植。 逸爵傾湍馳,離袂搴芳析。 高宴促傾曦,蔥條謝鳴鵙。 側聆越人謠,車笠會有役。 揮金睦邦茂,懷璧越鄉衋。 鑑湖有清漪,仳離炤顏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鶼鶼(jiān jiān):比翼鳥。 蛩蛩(qióng qióng):傳說中的異獸,一爲「蛩蛩距虛」,善走而不善求食;一爲「邛邛岠虛」,善負而不善取食,故行輒相負,食則相助。 瑞庭柯:吉祥的庭院中的樹木。 哲匠:指明智富有才藝的人。 南溟:南海。 :光明,美貌。 神鼎:指象徵國家權力的寶鼎。 雲虯(qiú):傳說中的一種龍。 天則:上天的法則。 綠綟(lǜ lì):綠色的綬帶。 垂裳:垂衣。 辰極:北斗星。 乩文謨(jī wén mó):通過占卜求問而制定的謀略。 盪滌:清除。 獫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cú):往,到。 周原:周城的原野。 有苗:古代部族名。 虞戚:虞舜和戚姬。 玉堂燕:指在宮廷中得寵的人。 (hé):鳥的翅膀。 祖帳:古代送人遠行,在郊外路旁爲餞別而設的帷帳。 弁宮雲:像宮雲一樣的帽子。 吳趨:吳地歌曲名。 (mǐ):停止,消除。 丹鷁(yì):一種水鳥,古代常畫在船頭上,這裏指船。 落落:形容孤獨,不遇合。 蘆中人:指伍子胥,他曾在蘆葦中避難。 終童繻(zhōng tóng rú):指年少有志向的人。終童,西漢人終軍,年十八被選爲博士弟子,西行入關,關吏給終軍「繻」,即如今之通行證,終軍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虞卿璧:虞卿,戰國時趙國的上卿,因救助魏齊,拋棄相印,與魏齊一同出走。這裏用虞卿璧表示珍視的事物。 牀鸞:這裏比喻夫妻。 穴丹山:在丹山居住。 枋榆:枋樹與榆樹。比喻狹小的天地。 甘棠:樹木名,這裏象徵美好的品德和政績。 維桑:指故鄉。 蘭路:長滿蘭花的道路。 榛棘:叢生的荊棘。 樓旌:建在樓上的旗子。 具區:太湖的古稱。 敷文:鋪敘文辭。 騷腴:指楚辭和《文選》所代表的文學風格和內容。 鞶彩(pán cǎi):皮製的束衣帶,上面飾有花紋。 渥飾(wò shì):優厚的裝飾。 晨葩:早晨開放的花朵。 宵汐:夜晚的潮水。 陰厓(yīn yá):背陽的山崖。 陽榮:向陽的樹枝。 春膏:春天的雨水。 逸爵:奔跑的馬。 湍馳:急流奔馳。 (mèi):衣袖。 (qiān):拔取。 芳析:採摘香草。 傾曦:落下的日光。 (jú):鳥名,伯勞鳥。 越人謠:越地的歌謠。 車笠:乘車的人和戴笠的人,代指身份不同的人。 揮金:散發錢財。 睦邦茂:使邦國和睦繁榮。 懷璧:身藏璧玉,比喻多財招禍或懷才遭忌。 越鄉衋(xì):在異鄉感到憂傷。 清漪:清澈的水波。 仳離(pǐ lí):離別。

翻譯

比翼鳥相互卷着飛翔,蛩蛩獸互相給予食物。院子裏的樹木充滿吉祥,爲何羽翼卻不和諧。 明智而富有才藝的人在南海奮發,人才濟濟光輝四射。寶鼎上有云虯升騰,時時的帝王遵循上天法則。 綠色綬帶映照垂衣,臺階燦爛如北斗星。通過占卜求問制定謀略,三五成羣去清除不好的東西。 獫狁前往周原,有苗盼望虞舜和戚姬那樣的仁政。因此猜測宮廷中得寵的人,於是整頓垂下的翅膀。 在帷帳中爲出行餞別,帽子如雲,吳地的歌曲停止,紅色的船也停下。孤獨的像伍子胥的人,吹着簫好像相遇了。 像終軍年少有志向那樣嬉戲,像虞卿珍視自己的璧玉那樣傲睨。夫妻在丹山居住,回去遊玩閃耀着南國的光彩。 力量弱小的鳥兒互相跟隨飛翔,在枋樹與榆樹間,不知去往何處能安適。 甘棠樹遍佈故鄉,長滿蘭花的道路卻被叢生的荊棘阻礙。樓上的旗子飄揚在太湖,追逐歡樂好幾個早晨和傍晚。 鋪敘文辭割裂離騷和《文選》的豐富內容,皮製束衣帶的花紋色彩絢爛且裝飾優厚。西湖搶奪早晨開放的花朵,東海水在夜晚的潮水中盪漾。 背陽的山崖煥發出向陽樹枝的光彩,春天的雨水滋潤着繁茂的植物。奔跑的馬在急流中奔馳,分離時拉着衣袖採摘香草。 盛大的宴會催促着落下的日光,青蔥的枝條告別伯勞鳥。側耳傾聽越地的歌謠,乘車的人和戴笠的人會有勞役。 散發錢財使邦國和睦繁榮,身懷璧玉在異鄉感到憂傷。鑑湖有清澈的水波,離別之光照亮了面容。

賞析

這首詩內容豐富,意象衆多,充滿了對各種景象、人物和情感的描繪。詩中運用了衆多的典故和象徵,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想象力。

開頭通過鶼鶼和蛩蛩的形象,引出了對和諧與互助的思考,同時也暗示了現實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隨後描述了哲匠的奮發和國家的繁榮,以及各種象徵美好和正義的事物。接着,詩中提到了一些歷史典故和人物,如獫狁、有苗、玉堂燕、終童、虞卿等,通過這些典故和人物,表達了對政治、人才和品德的看法。

在描寫景色方面,詩中描繪了西湖、東溟、陰厓、春膏等自然景觀,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機。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離別的感慨和對友情的珍視,如「逸爵傾湍馳,離袂搴芳析」「高宴促傾曦,蔥條謝鳴鵙」等詩句,通過對離別場景的描寫,烘托出了悲傷的氛圍。

總體來說,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典故,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鄺露

明末清初廣東南海人,原名瑞露,字湛若。諸生。歷遊廣西、江蘇、浙江間,在桂遍歷諸土司轄地,悉知其山川風土。唐王立於福州,官中書舍人。永曆中,以薦入翰林。清兵破廣州,抱古琴絕食死。工詩善書,有《赤雅》、《嶠雅》等。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