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齋居次顧東橋韻

· 黃佐
秣陵至日憶長安,兩地威儀盡漢官。 臺近鳳凰雲物適,夢迴鳷鵲曙光寒。 黃鐘雅調知音少,白雪高才欲和難。 獨坐玉亭懷舊侶,疏篁移月過闌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秣陵:古代地名,今南京。
  • 至日:冬至或夏至,此處指冬至。
  • 長安:古代都城,今西安。
  • 威儀:莊嚴的儀容或儀式。
  • 漢官:漢朝的官員或漢朝的禮儀。
  • 臺近:指靠近某個高臺或樓臺。
  • 鳳凰:神話中的鳥,象徵吉祥。
  • 雲物:雲彩的形狀或景色。
  • 夢迴:夢中回到。
  • 鳷鵲:傳說中的鳥,此處可能指夢中景象。
  • 曙光:清晨的陽光。
  • 黃鐘:古代樂器,此處指音樂。
  • 雅調:高雅的音樂曲調。
  •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此處指理解音樂的人。
  • 白雪:高雅的音樂或文學作品,此處指難以和上的高難度曲調。
  • 高才:才華出衆的人。
  • :音樂中的和聲。
  • 玉亭:美麗的亭子。
  • 舊侶:舊時的朋友或伴侶。
  • 疏篁:稀疏的竹林。
  • 移月:月亮移動。
  • 闌干:欄杆。

翻譯

在秣陵的冬至日,我思念着長安,兩地的莊嚴儀容都是漢朝的風範。靠近鳳凰臺,雲彩的景色恰到好處,夢中回到鳷鵲臺,清晨的陽光帶着寒意。黃鐘的雅調少有人能理解,白雪般高難度的曲調想要和上更是難上加難。獨自坐在玉亭中,懷念舊時的朋友,稀疏的竹林中,月亮悄然移過欄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冬至日的思念,展現了詩人對長安和秣陵兩地的深情。詩中運用了鳳凰臺、鳷鵲臺等富有象徵意義的地點,以及黃鐘、白雪等音樂元素,表達了詩人對高雅文化的追求和對知音難尋的感慨。結尾處的玉亭、疏篁、移月,則營造了一種靜謐而懷舊的氛圍,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往昔友情的懷念。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