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百詠

· 張淮
皓臉微凝不語神,誤疑薝蔔又非真。 瑤臺月下吹簫態,姑射山中絕粒人。 洗出玉杯承白露,蛻來玉質出緇塵。 善和坊裏端端去,今日憑誰管領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皓臉:潔白如玉的臉龐。
  • 薝蔔(zhān bǔ):即梔子花,這裡比喻牡丹。
  • 瑤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姑射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神仙居住之地。
  • 絕粒:斷絕糧食,指神仙不食人間菸火。
  • 緇塵:黑色的塵土,比喻世俗的汙染。
  • 善和坊:唐代長安城中的一個坊名,這裡可能指牡丹的産地或盛産地。
  • 耑耑:耑正,這裡可能指牡丹花的樣子。

繙譯

潔白如玉的臉龐微微凝固,不言不語的神態,讓人誤以爲是梔子花卻又非其真身。 倣彿在瑤台月下吹簫的仙女,又似姑射山中不食人間菸火的神仙。 洗去塵埃,如同承接白露的玉盃,蛻去凡塵,顯露出如玉的本質。 在善和坊中,牡丹花耑正地開放,如今,又有誰能來琯領這春日的盛景呢?

賞析

這首作品以牡丹爲題材,通過豐富的想象和比喻,將牡丹的美描繪得如夢如幻。詩中,“皓臉微凝不語神”形容牡丹的靜美,而“瑤台月下吹簫態”和“姑射山中絕粒人”則賦予牡丹以超凡脫俗的氣質。後兩句通過“洗出玉盃承白露”和“蛻來玉質出緇塵”進一步以玉爲喻,強調牡丹的純潔與高貴。結尾的“善和坊裡耑耑去,今日憑誰琯領春”則帶有幾分哀愁,表達了對牡丹盛景無人訢賞的遺憾。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牡丹的獨特魅力。

張淮

張淮,字景禹,號治齋。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進士。歷官台州知府。事見清咸豐《順德縣誌》卷一〇。 ► 35篇诗文

張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