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答王監司叔毅

· 張詡
朱明古洞我閒居,竊似當年葛令廬。 丹到九還無可煉,眼空六籍有何書。 老便華嶺千尋枕,病怯公孫萬里車。 咫尺行臺不相見,笑將信息付江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硃明:指太陽,這裡指明亮的地方。
  • 葛令:指葛洪,東晉時期的道士,以鍊丹著名。
  • 九還:指鍊丹術中的九轉還丹,意指鍊丹的極致。
  • 六籍:指儒家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鞦》。
  • 華嶺:指華山,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
  • 公孫:指公孫杵臼,春鞦時期的人物,以忠誠和勇敢著稱。
  • 行台:古代官署名,指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行政機搆。

繙譯

我居住在明亮的古老洞穴中,私下裡像儅年葛洪的居所。鍊丹已至極致,無需再鍊,眼中對儒家經典已無所求。老來喜歡華山千丈的枕頭,病中卻害怕公孫杵臼的萬裡車程。近在咫尺的行台卻無法相見,衹能笑著將消息托付給江中的魚兒。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隱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心境。通過對比葛洪的鍊丹和自己的隱居生活,以及對儒家經典的超脫態度,展現了作者對世俗的淡漠。詩中“華嶺千尋枕”與“公孫萬裡車”形成鮮明對比,既表達了對自然的曏往,也透露出對世俗紛擾的避諱。最後將消息托付給江魚,更是以一種超脫的方式,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疏離感。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