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遼警有感

漕輸百萬盡朝宗,天下軍儲本自供。 豈有呼庚聞虎旅,尚能擐甲臥狼烽。 封椿未散金銀氣,鳴鏑徒驕豺虎蹤。 聖主未忘桑土計,安危須仗大司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漕輸:水道運輸,此處指漕運的糧食。(漕:cáo)
  • 朝宗:本來指諸侯朝見天子,此處喻指糧食運往京城。
  • 軍儲:軍用的儲備物資。
  • 呼庚:指遭受飢餓的呼號。
  • 虎旅:勇猛善戰的軍隊。
  • 擐甲:穿上鎧甲。(擐:huàn)
  • 狼烽:古代邊防報警的烽火。
  • 封椿:儲存錢財的庫房。
  • 鳴鏑:古代一種射出時帶響聲的箭,多用爲信號。(鏑:dí)

翻譯

漕運的百萬糧食都運往京城,天下的軍用儲備物資本來應該自行供應。怎麼會有遭受飢餓的呼號在勇猛的軍隊中聽聞,還能夠讓士兵穿着鎧甲在邊防的烽火中躺臥呢?儲存錢財的庫房裏還未散盡金銀的氣息,響箭只是讓豺狼虎豹般的敵人蹤跡更加驕橫。聖明的君主沒有忘記防患未然的計劃,國家的安危必須依靠大司農(掌管國家財政的官員)來保障。

賞析

這首詩以明朝的邊防警報爲背景,表達了對國家軍事和財政狀況的擔憂。詩的開篇強調了漕運的重要性以及軍儲的本應自給自足。然而,接下來描述了令人擔憂的現實,即軍隊中似乎存在着飢餓和不安的情況,同時邊防也面臨着威脅。作者指出,雖然庫房中還有錢財,但這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敵人依然囂張。最後,詩人強調了聖主應該重視防患未然的策略,而國家的安危則需要依賴掌管財政的大司農來妥善處理。整首詩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安危的關切,以及對當時政治和軍事狀況的憂慮,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深度。

韓日纘

明廣東博羅人,字緒仲。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檢討。累遷至禮部尚書。時宦官用權,人皆畏其兇焰,獨日纘坦然處之。後充經筵講官,得熹宗稱善。卒諡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