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詠效晚唐體和鄧玄度給諫秋柳

願託朱弦寫細吟,祇妨秋後有哀音。 棲鸞昨去誰爲伴,別鶴空彈思不禁。 脆薄暗知寒到早,凋殘時恐爨來侵。 無端夜月浮清影,照見庭階促暮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朱弦:zhū xián,指琴瑟類絃樂器上的紅色絲絃,這裏借指樂器或音樂。
  • 棲鸞:qī luán,本意爲棲息的鸞鳥,常用來比喻賢士或高貴的人。
  • 別鶴:bié hè,指離別的鶴,常用來比喻夫妻分離,或象徵孤獨、離別。
  • 脆薄:cuì bó,脆弱單薄。
  • 凋殘:diāo cán,指草木凋謝殘落。
  • :cuàn,燒火做飯。
  • :zhēn,搗衣石。

翻譯

想要藉助樂器來抒發細膩的吟唱,只擔心秋後的聲音充滿悲哀。 昨日離去的鸞鳥無人爲伴,孤獨的鶴徒然彈奏思念難以抑制。 脆弱單薄暗暗知曉寒冷到來得早,凋零殘落時常害怕被砍來當作柴燒。 無緣無故的夜晚月光浮動着清淺的影子,照見庭院臺階上催促的暮砧之聲。

賞析

這首詩以秋柳爲主題,抒發了悲秋之情。詩中通過描繪秋柳的孤獨、脆弱以及面臨的困境,如「棲鸞昨去誰爲伴,別鶴空彈思不禁」,表達了一種離別的哀愁和孤獨的心境。「脆薄暗知寒到早,凋殘時恐爨來侵」則寫出了秋柳的脆弱和對未來命運的擔憂。最後兩句「無端夜月浮清影,照見庭階促暮砧」,以月夜清影和庭階暮砧的景象,進一步烘托出悲涼的氛圍。整首詩意境悽美,情感深沉,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秋天的蕭瑟和憂傷。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