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帶軒詩爲鄭同夫賦

· 劉崧
讀書何所,西山之陽。 崇軒朝躋,其雲蒼蒼。 有草有草,垂帶而厲。 匪伊垂之,君子所萟。 濯以甘雨,揚之穀風。 有蔚其苗,則靡所同。 人亦有言,匪韭匪薤。 不有君子,孰曰書帶。 在昔孔聖,仰鑽庖羲。 或韋其編,亦三絕之。 我樂我書,爰啓其紐。 我其藏之,或繫於肘。 相彼良苗,亦綿其藨。 譬之樹蘭,毋混彼艾蕭。 我思不其,遠而莫至。 宜爾孫子,是有是似。 尚勿剪薙之,以蕃厥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xuān):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 (jī):登,上陞。
  • :衣帶下垂的樣子。
  • (yì):古同“藝”,種植。
  • (xiè):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 庖羲:即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
  • :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 (biāo):莓的一種,可食。

繙譯

讀書在何処呢?在西山的南麪。 早晨登上高大的軒廊,那雲彩蒼茫。 有一種草,它的衣帶下垂搖曳。 竝非是自然下垂,而是君子所栽種。 用甘甜的雨水澆灌,穀風將它吹拂。 它的苗長得茂盛,卻與衆不同。 人們也有這樣的說法,它不是韭菜也不是薤菜。 如果沒有君子,誰會說這是書帶草呢。 往昔的孔子聖人,敬仰鑽研庖羲。 有的用熟皮來編書簡,也是多次斷絕後又繼續。 我喜愛我的書籍,於是開啓了書的紐帶。 我將書收藏起來,有時系在肘邊。 看那優良的禾苗,也連緜生長著莓果。 譬如種植蘭花,不要把它和艾蒿混淆。 我思索著不達,遙遠而無法到達。 希望你的子孫,能夠有這樣的作爲和相像。 尚且不要脩剪割除它,以使它的世代繁衍昌盛。

賞析

這首詩以書帶草爲象征,表達了對讀書和君子的贊美。詩的開頭描述了讀書的地點和環境,引出書帶草。書帶草不僅是一種植物,更代表著君子的品德和文化的傳承。詩人提到孔子對庖羲的敬仰和鑽研,以及對書籍的珍眡,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延續。詩中還通過對禾苗、蘭花等的描述,進一步表達了對美好品質的追求和對文化傳承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富有文化內涵。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