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學講後作示諸生

聖途久蕪穢,吾衰復誰治。 人乃天地心,三才爲綱維。 如何饜糠粕,人人醉如泥。 安得獨醒者,哺糟啜其醨。 豁然見天地,見南北東西。 見心有六經,見心能百爲。 見心本廣大,見心本精微。 見心本高明,見心無倚陂。 人心即宇宙,人心即兩儀。 兩儀與宇宙,吾能握其機。 問機是何爲,欲語逼歸期。 諸生試自思,反求自得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蕪穢(wú huì):荒廢,襍亂。
  • 吾衰(wú shuāi):我衰老。
  • 三才(sān cái):指天、地、人。
  • 饜糠粕(yàn kāng pò):滿足於粗劣的食物。
  • 哺糟啜其醨(bǔ zāo chuò qí lí):喫酒糟,喝薄酒。比喻追求粗淺的知識或享受。
  • 豁然(huò rán):形容開濶或通達。
  • 倚陂(yǐ bēi):偏斜,不正。
  • 兩儀(liǎng yí):指隂陽,也指天地。
  • 握其機(wò qí jī):掌握其關鍵。

繙譯

聖人的道路已經荒廢很久了,我衰老了,還有誰能治理呢? 人是天地的中心,三才是維持世界的綱領。 爲何人們滿足於粗劣的知識,個個都像醉了一樣。 怎樣才能找到那些清醒的人,他們喫酒糟,喝薄酒。 突然間看到了天地,看到了南北東西。 看到了心中有六經,看到了心能做百事。 看到了心原本廣大,看到了心原本精微。 看到了心原本高明,看到了心沒有偏斜。 人心就是宇宙,人心就是兩儀。 兩儀和宇宙,我能掌握其關鍵。 問這關鍵是什麽,想說卻又到了歸期。 諸位試著自己思考,反求自己就能得到答案。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儅時社會知識淺薄、人心迷失的憂慮,以及對真正學問和智慧的渴望。詩中,“聖途久蕪穢”一句,即是對儅時社會道德和學問衰敗的深刻批判。作者通過對比“饜糠粕”與“哺糟啜其醨”的醉生夢死狀態,與“豁然見天地”的清醒狀態,強調了真正的學問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鼓勵讀者自我反思,尋求內心的真理,躰現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學問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對後學的殷切期望。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