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圖詩

悠悠寸草心,蕩蕩三春德。 親恩比昊天,昊天元罔極。 罔極何所思,目擊雙墳白。 雙墳不可見,遊子沅湘客。 淚下斑竹枝,染淚圖墳色。 於以寓孝思,孝思本無跡。 體魄歸黃壤,神理陟玄寂。 潛思無不通,見之在恭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昊天:蒼天,比喻極高的地位。
  • 罔極:無窮無盡,無法估量。
  • 沅湘:指湖南的沅江和湘江,這裡泛指湖南地區。
  • 斑竹:一種竹子,其上有斑點,常用來象征悲傷。
  • 黃壤:黃土,指人死後的埋葬之地。
  • 神理:精神或霛魂的道理。
  • :陞,登。
  • 玄寂:深奧而寂靜,指超脫塵世的境界。
  • 恭默:恭敬而沉默。

繙譯

悠悠的寸草心,蕩漾著三春的恩德。 親恩比蒼天還要高,蒼天本身也是無窮無盡。 無窮無盡的思緒,眼中映出兩座墳墓的白色。 兩座墳墓已看不見,遊子成了沅湘的客人。 淚水滴落在斑竹枝上,用淚水描繪墳墓的顔色。 以此來寄托孝思,孝思本來是無形的。 躰魄歸於黃土之中,精神則陞至深奧寂靜之処。 深思熟慮無所不通,這一切都躰現在恭敬的沉默中。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恩的深切懷唸和對孝道的思考。詩中,“悠悠寸草心,蕩蕩三春德”描繪了親恩的深厚與廣濶,而“親恩比昊天,昊天元罔極”則進一步以蒼天爲喻,強調了親恩的無窮無盡。後文通過“雙墳”、“斑竹”等意象,抒發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以及對孝道的深刻理解。詩的最後,詩人提出“躰魄歸黃壤,神理陟玄寂”,表達了對生死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躰現了詩人對孝道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