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臨清諸宗戚之客寓者

北去南來第幾番,每勞賢輩候清源。 登舟一見非生客,把酒相看即故園。 寒水漸消城外閘,短亭遙枕路旁原。 王程未發聞津鼓,坐拂溪藤寫贈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臨清:地名,今山東省臨清市。
  • 賢輩:對他人親友的敬稱。
  • 清源:清澈的源頭,此處可能指臨清的某個地名或景緻。
  • 非生客:不是陌生人。
  • 故園:故鄉,這裏指與故園相似的親切感。
  • 城外閘:城外的閘門,可能指城外的某個水利設施。
  • 短亭:古代設在路旁的亭子,供行人休息。
  • :靠近,依傍。
  • 路旁原:路旁的平原。
  • 王程:指朝廷的使命或公務。
  • 津鼓:渡口的鼓聲,古代渡口有鼓聲以示渡船即將出發。
  • 溪藤:溪邊的藤蔓,這裏指用藤蔓製成的紙。
  • 寫贈言:寫下贈別的話。

翻譯

北去南來已經不知多少次,每次都勞煩賢良的親友在清源等候。 登船一見,便知不是陌生人,舉杯相看,感覺就像回到了故鄉。 城外的閘門漸漸關閉,寒水退去,短亭依傍在路旁的平原上。 朝廷的使命還未出發,就聽到了渡口的鼓聲,於是坐下來,在溪藤紙上寫下贈別的話語。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臨清親友的感激之情以及離別時的深情。詩中,「北去南來第幾番」展現了詩人旅途的頻繁,而「每勞賢輩候清源」則體現了親友的深情厚意。後兩句通過「非生客」和「故園」的對比,表達了詩人與親友間的親切和熟悉。結尾處的「坐拂溪藤寫贈言」則細膩地描繪了離別時的情景,展現了詩人的不捨與留戀。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厚情誼和對離別的感慨。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