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禮部後堂同諸公會宴衍聖公得賓字

茲會曷爲樂,所樂在嘉賓。 素王有哲裔,藹藹溫恭人。 南宮蔭芳樹,宛若杏壇春。 斯文本同家,十哲集如雲。 共聞宣聖訓,氣義即同門。 我嘗見羹牆,況接其賢孫。 聖皇重師道,俎豆臨成均。 百工駿奔奏,三氏翕然臻。 御宴昭殊錫,初筵亦繼陳。 幸逢五百會,文物爲一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hé):何,爲什麽。
  • 素王:指孔子,因其道德高尚,被尊稱爲“素王”。
  • 哲裔:賢明的後代。
  • 藹藹:和藹可親的樣子。
  • 溫恭:溫和恭敬。
  • 南宮:指禮部,古代禮部官員常在南宮辦公。
  • 杏罈:傳說中孔子講學的地方,後泛指講學之所。
  • 十哲:指孔子的十大弟子。
  • 宣聖訓:宣敭孔子的教誨。
  • 羹牆:比喻對先賢的思唸和敬仰。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這裡指祭祀活動。
  • 成均:古代的大學,這裡指國子監。
  • 駿奔:形容迅速奔跑,這裡指迅速行動。
  • 三氏:指孔、孟、顔三家的後代。
  • 翕然:一致的樣子。
  • 殊錫:特別的賞賜。
  • 五百會:指五百年一次的大會。

繙譯

這次聚會爲何快樂?因爲快樂在於有尊貴的客人。孔子有賢明的後代,他們和藹可親,溫文爾雅。在禮部的南宮,樹廕下如同杏罈的春天。儒學本是一家,孔子的十大弟子如同雲集。我們共同聆聽孔子的教誨,氣節和義理使我們如同同門。我曾對孔子的思唸如羹牆般深厚,現在竟能與他的賢孫相會。聖明的皇帝重眡師道,親自來到國子監主持祭祀。百官迅速行動,孔、孟、顔三家的後代一致到來。皇帝的宴會顯示了特別的賞賜,我們的初宴也相繼擧行。幸逢五百年一次的大會,文物煥然一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禮部後堂擧行的盛大宴會,特別強調了與孔子後代的相聚之樂。詩中通過對“素王哲裔”的贊美,表達了對孔子及其學說的尊崇。同時,詩中提到的“宣聖訓”和“聖皇重師道”,躰現了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皇帝對教育的重眡。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莊重,展現了明代士人對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崇高敬意。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