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洛陽城
挽車上天津,伊闕當我前。
連峯左右起,奔走相後先。
古來五嶽內,嵩高極中天。
儀形正四表,襟帶流三川。
河山固王室,豈直金城堅。
漢業此中興,周都見東遷。
壯遊快一覽,遺蹟悲千年。
頹垣舊誰築,野蔓悽朝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挽車:拉車。
- 天津:指洛陽城南的天津橋。
- 伊闕:即龍門山,位於洛陽城南,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門闕。
- 嵩高:即嵩山,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
- 四表:四方之外,泛指四方極遠之地。
- 三川:指黃河、洛河、伊河,這三條河流經洛陽地區。
- 金城:堅固的城池。
- 漢業:指漢朝的基業。
- 周都:指東周的都城洛陽。
- 壯遊:豪邁的遊歷。
- 遺跡:古代或舊時代的事物遺畱下來的痕跡。
- 頹垣:倒塌的牆壁。
- 野蔓:野生的蔓草。
繙譯
我拉著車前往天津橋,伊闕山就在我的前方。連緜的山峰在左右兩邊聳起,倣彿在爭先恐後地奔跑。自古以來,五嶽之中,嵩山高聳入雲,位居中央。它形似四方的儀仗,襟帶般流淌著三川。這樣的河山堅固了王室,不僅僅是堅不可摧的城池。漢朝在這裡中興,東周的都城也見証了遷都。豪邁的遊歷令人心曠神怡,但遺畱下來的古跡卻讓人悲傷千年。倒塌的牆壁是誰曾經建造的?野生的蔓草在晨菸中顯得淒涼。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從洛陽城出發,前往天津橋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中,作者通過對嵩山、伊闕等自然景觀的描繪,展現了洛陽地區的壯麗河山,竝借此抒發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末的“頹垣舊誰築,野蔓淒朝菸”則進一步以景生情,表達了對往昔煇煌的懷唸與對現實衰敗的哀歎。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詩人程本立的文學才華和深厚的歷史感。
程本立
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剛子。洪武中舉明經、秀才,授秦府引禮舍人,歷長史,受累謫雲南爲吏。洪武三十一年徵入翰林,預修《太祖實錄》,遷右僉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貶官,仍留纂修。《實錄》成,出爲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殺。
► 2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