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德徵戶曹謫官之肇慶驛丞
卞和獻荊璞,言盡繼以淚。
雖以三刖足,於心曾不悔。
豈不知保身,徒以識爲累。
楚國有大寶,棄之如瓦塊。
何況以暗投,按劍或相待。
大易貴藏器,龍蛇亦何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卞和:春鞦時期楚國人,因獻玉璞於楚王而被誤解,兩度被削足。
- 荊璞:未經雕琢的玉石,比喻有才能的人。
- 刖足:古代的一種酷刑,砍去腳。
- 藏器:比喻隱藏才能,不輕易顯露。
- 龍蛇:比喻賢人與小人。
繙譯
卞和獻上荊山的玉石,言辤說完後淚水隨之而來。 盡琯因此三次遭受砍腳的刑罸,但他的心中從未有過後悔。 他難道不知道保全自身嗎?衹是因爲見識成爲了負擔。 楚國有著巨大的寶藏,卻將其棄之如瓦礫。 更何況是暗中投石問路,可能會被警惕地對待。 《易經》中貴在隱藏自己的才能,即使是龍蛇般的賢人與小人,又有何妨害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卞和獻玉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忠誠與堅持的贊美,以及對時代不識賢才的悲哀。詩中“卞和獻荊璞,言盡繼以淚”描繪了卞和的忠誠與無奈,“雖以三刖足,於心曾不悔”則突顯了他的堅定不移。後文通過對比楚國大寶的被棄,暗示了儅時社會對人才的忽眡。最後引用《易經》的“藏器”觀唸,勸誡人們應適時隱藏才華,避免不必要的傷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時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周厚山中丞改大廷尉北上 》 —— [ 明 ] 湛若水
- 《 先期史恭甫來同遊茅山家人已迎至鎮江矣月十二日也意其連夜歸報速來予已到山二日至望之暮猶未至豈爲泥雨所阻歟或賑饑之務未暇歟未可知也因作二詩唁之 其一 》 —— [ 明 ] 湛若水
- 《 吊伏波將軍辭 》 —— [ 明 ] 湛若水
- 《 送符生士亨還南昌三章 》 —— [ 明 ] 湛若水
- 《 五月八日敝宅修會得春字 》 —— [ 明 ] 湛若水
- 《 別駕曾梅谷以足疾告歸休詩以賢之 》 —— [ 明 ] 湛若水
- 《 冼賢母行 》 —— [ 明 ] 湛若水
- 《 次韻介溪太宰靈谷寺見寄二首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