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詩

龍之山,不興雨雲,山中之人,不可以論。烏用如城矻高旻,祗可以障南氛。 龍之水,亦流束荊,水陽之氓,不可以情。烏用如塹流南冥,惟可以洗甲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龍之山:指龍州的山。
  • 不興雨雲:不産生雲雨,形容山勢高峻,不易形成降雨。
  • 山中之人:指山中的居民。
  • 不可以論:不能用常理來評說,意指山中人的生活方式與外界不同。
  • 烏用:何用,爲何要。
  • 如城矻高旻:像城牆一樣高聳入雲。(kū):高聳。
  • 障南氛:阻擋南方的氣息。
  • 龍之水:指龍州的水。
  • 束荊:束縛荊棘,形容水流湍急,能夠沖刷掉荊棘。
  • 水陽之氓:水邊的百姓。
  • 不可以情:不能用情感來衡量,意指水邊人的生活態度與情感表達與外界不同。
  • 如塹流南冥:像深溝一樣流曏南方。(qiàn):深溝。
  • 洗甲兵:清洗兵器,比喻消除戰爭。

繙譯

龍州的山,高聳而不易産生雲雨,山中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衆不同,不能用常理來評說。爲何要像城牆一樣高聳入雲,衹是爲了阻擋南方的氣息。 龍州的水,湍急而能沖刷荊棘,水邊的百姓,他們的情感表達與外界不同,不能用情感來衡量。爲何要像深溝一樣流曏南方,衹是爲了消除戰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龍州山水及其居民的描繪,展現了與外界不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詩中,“龍之山”與“龍之水”分別象征著高峻與湍急,而“山中之人”與“水陽之氓”則表達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通過對比和象征,詩人傳達了對這種與衆不同之美的贊賞,同時也隱含了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曏往。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